工作人员在新疆喀什粤水电巴楚光伏项目现场。南方日报记者 张令 摄
盛夏6月,走进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巴楚县,这里的新能源产业建设正如火如荼。驱车驶出县城,深入到荒漠腹地中的粤水电巴楚县光伏产业基地,放眼望去,占地上万亩的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曾经的戈壁荒滩在阳光下摇身一变,成为蓝色的光电海洋,蔚为壮观。
粤水电巴楚光伏项目总建设规模为307万千瓦,总建设用地面积约9.3万亩,共分五期建设。目前已并网装机容量67万千瓦,可减少碳排放约100万吨。
(资料图片)
“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我们的施工条件比较艰苦。夏天高温炎热,地表温度最高可达58℃;冬天寒风凛冽,夜间最低温度达-20℃。另外还要克服沙尘暴等极端天气,这为我们的施工带来不少挑战。”粤水电巴楚光伏项目负责人郑奋锐说。
排除万难“播种太阳”
走进该项目光伏组件的安装现场,松软的沙土地在脚下扬起浮尘,眼前除了一片片光伏组件,便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望着整齐有序、熠熠生辉的蓝色“光电海洋”,每一位建设者无不欣慰。这是他们在沙尘肆虐、温度寒冷等恶劣环境下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成果。
这里是南疆“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环塔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水电作为广东省产业援助南疆的重点光伏项目,对助力南疆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的时候,基地的一期项目只有几百亩。3年过去,我们历经艰辛、排除万难,如今已超过2万亩,颇有披荆斩棘、聚沙成塔的成就感。”来自广东湛江的郑奋锐说,在新疆边陲的荒漠中开发光伏项目需要直面的挑战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气候问题。
6月正值盛夏,再加上新疆的时差,下午5时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建设者们很难利用正常的工作时间施工。“夏天我们基本是每天早上8时至11时、晚上18时至23时施工。遇到太阳特别大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暂停施工。”郑奋锐说,除此之外,冬季大风严寒、春季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都随时会导致施工暂停。
“我们的项目占地面积比较大,建设高峰期每天用工量可达6000人,其中95%是巴楚县本地务工人员。”粤水电巴楚光伏项目副总工赵保宝表示,除了气候问题,现场大规模施工组织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物流管理系统,从光伏组件发货便开始跟踪物流信息,在高峰期采用无人机监控项目现场的物流情况。”
除此之外,赵保宝介绍,为保证施工质量,项目管理团队都会提前到现场进行技术交底,“手把手”教学控制要点。在施工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下沉至施工一线,随时纠正误差。自2021年以来,该基地已培养巴楚县本地光伏行业安装工人1万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当地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及收入。
截至目前,该基地安装光伏组件累计已达约458万块,在茫茫戈壁荒滩上“绘制”出了占地几万亩的光电海洋。
带动当地新能源制造业发展
喀什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740小时,用于建设光伏太阳能基地的土地资源——沙漠、戈壁、荒滩非常充足,且喀什地区还具有喀什—巴楚—莎车三角环喀750千伏电网送出条件,非常适合开发光伏发电项目。
随着巴楚县及整个喀什地区光伏装机需求愈加旺盛,当地新能源制造业也如星星之火一般,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走进位于巴楚县城的粤水电装备集团光伏支架制造工厂,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机械轰鸣,不一会儿,卡车便装满了光伏支架,发往附近的项目现场。“目前我们工厂拥有四条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光伏生产线,每年可生产光伏支架及附件3万余吨。”粤水电装备集团巴楚项目负责人李景文介绍,该工厂的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相比传统生产线效率可提升3至4倍,由于现在的新能源装机项目多为大规模、集中式项目,这导致了新能源制造的产量和成本必须能够满足项目建设要求。
李景文表示,随着粤水电等更多新能源项目在喀什地区深入推进,这些大项目正带动当地光伏装备制造业发展以及配套项目落地,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喀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广东新能源产业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们正致力于将南疆地区打造为粤水电清洁能源板块的重要基地。”粤水电新疆能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士利介绍,在巴楚县,除了现有的光伏支架工厂,该公司还协助当地政府投资了一个光伏产业园,涵盖从光伏支架生产到储能等多个环节的制造,预计今年内可以实现投产。
南方日报记者 李赫 发自新疆喀什 通讯员 高薇 杨洋 刘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