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资料图)云廷臻创作的扎刻作品。 受访者供图中新网山东齐河11月19日电题:山东“90后”扎刻青年的“竹条人生”榫卯之间显匠心传承
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一根根竹条、秸秆在“90后”小伙云廷臻的手中,经过选、剪、削、雕、刻、咬合、粘等流程,变成了一件件精致的扎刻艺术品。这位出生于1996年的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10岁开始磨练钻研扎刻作品,于榫卯之间,尽显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
选料、画线、开槽、拼接……19日,记者在齐河县云庄村见到云廷臻时,他正拿着剪子、锥子等工具,用竹条制作一件灯笼作品。他告诉记者,扎刻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技艺,用壁纸刀、卡尺等工具,将成熟的农作物秸秆、竹签等材料扎刻成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品。
(资料图)云廷臻创作的扎刻作品。 受访者供图“扎主要是指用六柱锁扣完成的各种结构,刻泛指秸秆编结的开榫和挖槽。所运用的工艺是榫卯结构的一种,属于六柱锁扣。对于每个小部件的尺寸,卡口位置都要分毫不差。”云廷臻说,扎刻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古建类作品,大量的榫卯结构都需要纯手工开槽咬合制作,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谈及与扎刻的结缘,云廷臻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的父亲用秸秆为他制作了很多精美漂亮的蝈蝈笼。“我模仿父亲,一点点摸索,自己琢磨着用高粱秆扎刻车、船、蝈蝈笼、手枪、桌椅等。”云廷臻说,随着作品起来越多,思路也完全打开。大学期间,他选择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专业的学习,让自己做出来的作品更加完美。”
云廷臻最新创作的扎刻作品——锦安亭。 受访者供图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作品长1.8米、高60厘米,用了4000多个零件;大清河齐州塔作品高达2米,用时近3年完成,所用零件超过10万个……工作之余,云廷臻创作了大量精美的扎刻作品。
云廷臻正在进行扎刻作品创作。 受访者供图由于扎刻技艺制作难度大、用时长、鲜有人了解等原因,扎刻的传承一直是个难题。2016年,云廷臻开始在直播平台上免费教扎刻技艺。现在,他建立了工作室,编写制作扎刻作品的教程,将简单易学、操作性强的扎刻技术,录制成小视频,供扎刻爱好者免费学习交流。
云廷臻正在进行扎刻作品创作。 受访者供图除了钻研秸秆扎刻技艺,云廷臻还将扎刻带进校园,向更多人展示、传授这门传统技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人喜欢扎刻。”在云廷臻看来,在传承扎刻技艺的基础上,他也将尽己所能,让这门手艺走出国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