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能保命的“救急技能包”!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提醒:暑假出行,谨防意外受伤
南方网| 2023-07-07 05:58:27

南方网讯(记者/潘心怡 通讯员/胡颖仪)进入暑假,不少市民居家或出行频次增多,中暑、烫伤、外伤或骨折等意外风险增加。7月5日上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邀请烧伤与整形康复科(烧伤整形科)、骨科及急诊科三位医生分享烧伤、创伤、溺水和中暑情况下的现场救急步骤,并进行了直观的现场演示。掌握这4个“救急技能包”,在他人或自己遇到意外时,都可能大幅减轻伤害,甚至挽救生命。

技能包一:

发生烧烫伤,先大量冲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活用“五字诀”紧急处理

“从临床上看,烧烫伤的高发年龄段是5岁以下的儿童和75岁以上的老人,50%以上的烧烫伤事故发生在厨房,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烧烫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与整形康复科(烧伤整形科三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罡介绍,当烧烫伤发生,可用“冲、脱、泡、盖、送”五字诀进行紧急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害。

(1)“冲”:在发生烧烫伤事故后,第一时间用自来水冲患处30分钟以上,时长以患处离开水源后不感到疼痛为准。这一步可达到止痛、消肿和降温的效果。注意冲水时可以连着衣服一起冲,不需要先脱衣服,以免耽误时间;

(2)“脱”:冲水结束后,轻缓地脱去覆盖在患处的衣物。李罡提醒,脱的时候不要用力拉扯衣物,以免造成烫伤处皮肤的剥脱。对于比较难脱的衣服,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开,再慢慢脱掉,保持受伤皮肤的完整;

(3)“泡”:对于手脚处的烧烫伤,可以把患处直接浸泡在冷水里至少30分钟。浸泡使用自来水就可以,不需要特别加入冰块;

(4)“盖”:完成以上步骤后,可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把伤口盖住,起到暂时的保护作用;

(5)“送”:尽快把患者送到有烧伤专科的医院进行救治。

李罡提醒,对于烧伤烫伤,预防远胜于治疗,建议市民用好“五字诀”,千万不要轻信“涂酱油、涂牙膏治烫伤”等民间偏方,否则可能导致伤势加重、伤口留疤。

技能包二:

户外运动常见外伤骨折

“止血包扎固定”来帮忙

“暑假时期,很多家长带孩子爬山、踢足球或打篮球,在活动中意外受伤时有发生。因此掌握急救知识中最重要的环节——止血包扎固定,很有必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主治医师王敏介绍,进行现场急救需要遵循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安全(确认周围环境的安全)、二是简单(越快达到治疗和固定的目的越好)、三是有效(急救效果好,避免出现反效果)。

当体表或四肢的静脉、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出血时,加压包扎是最常用的止血法。王敏表示,加压包扎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救急知识。“加压包扎并不是把敷料敷在伤口上就好,一定缠绕绷带进行固定和止血。”他提醒,在包扎后要观察伤口附近的血液运行情况,避免绑得太紧影响血液循环。

而当在户外发生轻度骨折、又没有专业固定用夹板时,可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后,用树枝等物品进行跨关节固定(如前臂骨折,树枝的长度需要跨过腕关节和肘关节);如果有棉垫,还应对关节、肘窝或膝盖窝等进行保护,减少压力性损伤,并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

“止血包扎固定”现场演示。

技能包三:

溺水者救急现场

用“ABCD”启动基础生命支持

暑假期间,溺水事件发生风险上升。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郭壮波介绍,当碰到有人溺水时,市民应尽快向周围群众呼救,有条件的尽快通知专业水上救助人员或者消防人员,同时拨打120求救。“溺水者的救助往往不能靠一个人完成,我们可向溺水者投递一些竹竿、绳索进行救助。当溺水者被救起,我们就需要根据溺水者的情况进行生命支持。”

郭医生表示,救助溺水者需遵循“ABCD”原则。

(1)A——开放气道。把溺水者救助到岸边后,要尽快给患者清理口腔里的泥沙水草,抬高患者的下颌,通过压额抬颏法抬高患者的开放气道,尽快给予患者人工通气;

(2)B——人工通气。在患者没有呼吸的情况下,需要尽快进行2-5次的人工通气,每次通气时间大于1秒钟;

(3)C——胸外按压,施救者两臂交叉垂直,用手掌根部按压溺水者胸骨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界处,成人按压深度是5-6厘米,婴儿或儿童的按压深度是达到胸部前后径的1/3。按压频率约为100-120次每分钟,胸外按压跟人工通气的比例为30:2;

(4)D——早期除颤。如果救助场所配有AED,需尽快连接AED给患者进行心脏除颤,可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溺水救急“ABCD”操作现场演示。

技能包四:

中暑救急四步走

处理妥当可大大降低重症风险

眼下也是中暑高发的时节。“长期暴露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头晕、头疼、浑身没力,就属于先兆中暑情况。”郭壮波介绍,广东夏天温度高,容易中暑的人群包括户外运动员,户外高温作业者,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或甲亢的老年人,以及在室内时间较长的久病卧床者和儿童婴幼儿。高温环境、超负荷的体力活动或者是剧烈运动都是中暑的主要诱因。

郭壮波介绍,中暑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个阶段,在早期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痛,伴有全身乏力,体温升高但低于38℃等症状时,就需要及时给患者进行救治。中暑的现场救护包括以下四步:

(1)尽快拨打120,把患者送到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

(2)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同时让患者平卧,解开患者的衣领,有助于患者的呼吸及散热;

(3)通过物理措施进行降温,用湿毛巾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拭,或用冰袋放到患者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大动脉处,把体温降下来;

(4)尽快给患者补充适量温开水或淡盐水,注意要少量多次,每次大约每个小时500~1000毫升。

那么,人在户外,应如何预防中暑?郭壮波提醒:市民需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或剧烈运动,避免热源直接照射,夏季出门随身携带饮用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另外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也可以提高身体应对高温的机能。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室内同样有中暑的风险。一定要避免把婴幼儿放置在密闭环境,如车厢中,并注意加强室内环境的通风散热。

财经
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