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渡,叠鼓闹中流。
【资料图】
6月17日,在振奋人心的鼓点声和淅淅沥沥的雨点中,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拉开帷幕,125支龙舟里有近5000名运动员手握双桨、竞渡珠江。
其中,由不同肤色队员组成的广州国际龙舟队(以下简称“广龙”)在比赛当天吸引了不少关注。
广龙男子组在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
广龙女子组在2023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
据了解,广龙队员们年龄最小只有25岁,最大的已是“60后”,地域分布涵盖中国、约旦、新西兰、波兰、法国、匈牙利、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
此次比赛,广龙男子组取得了男子公开组第七名的成绩。虽然没有发挥出最理想的水平,队员们仍不气馁。来自香港的队员Jennie在朋友圈分享道:“一起就是赢了!”
受访者供图
广龙成立于1998年,作为队龄最长的队员,何宏在广龙这支队伍里已有十九年的扒龙舟经验。他认为,龙舟作为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这项传统在香港、澳门在甚至海外有华人的地方都保存得非常好。今年广龙参加的第一场比赛就是在香港南丫岛。6月24日,广龙还会再次入港参加2023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
身经百战的何宏表示,每次他去到香港、澳门和全球其他地方参加龙舟比赛,都感觉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找到共鸣。
来自英国的DavidButler参与龙舟这项运动已有13年之久。“我刚来广州时,出于好奇,参加了扒龙舟这项运动。”没想到,这一学就停不下来了。“如今,扒龙舟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龙舟这项运动加强了我和广州这座城市的联系。”
13年来,本职为培训师的David已经利用业余时间在龙舟上挥洒了无数汗水,积极到伦敦、迪拜、和美国、加拿大、乃至欧洲的许多城市参加龙舟比赛。
据David介绍,在海外,龙舟队的年龄跨度非常大,下至16岁,上至60岁甚至以上,很多外国人都积极参与扒龙舟这项运动。“扒龙舟在英国发展得非常迅猛,长者组也很常见。英国甚至有50-60岁组别和60-70岁组别。全世界很多人都对中国很感兴趣,他们想了解更多中国文化。世界各地都有龙舟,扒龙舟能很好地促进文化和民间交流。”
扒龙舟已有8年之久的队员ChristinaCHUAH告诉记者,她的祖辈下南洋的时候从广东潮汕地区迁到马来西亚槟城。在槟城,每到龙舟比赛,街边都洋溢着浓厚的龙舟氛围,也在她的心里暗暗种下了扒龙舟的萌芽。“但是我第一次接触龙舟还是在中国。”
2015年和2016年,Christina以广龙队员的身份分别回到马来西亚槟城(Penang)和古晋(Kuching)参加国际龙舟赛,与当地龙舟队一决高下。“在中国学习了扒龙舟,再回到马来西亚的家乡参加比赛,是种很特别的体验。”
在Christina看来,赛龙舟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深入体验和参与的活动,让她能够更容易贴近中国传统文化,找到自己的根。
谈到为什么龙舟能一直吸引着Christina,她表示,龙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能把一个村、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融合在一起。
“每周日是广龙的开放日,经常有新人加入广龙来学习和体验扒龙舟。今年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的80%都是新鲜血液。”广龙队长“石头”说。
几乎每个周末早上,在海珠湖上总能看到两支广龙的龙舟。停船休息期间,教练会在船上教新人行船要领。新人多的时候,一教就是二三十分钟,队员们也没有怨言。广龙的开放包容精神大抵可从此窥见一斑。
何宏介绍,广龙除了积极参加世界各地的比赛,还经常举办传播龙舟文化的活动。比如,今年端午节期间,广龙会在海珠湿地公园协办“2023年第五届海珠湿地龙船景”活动,各界人士和市民们、小朋友们将有机会来亲自体验龙舟文化。
摄像:关杰明、张天雄、秦少龙
剪辑:曾湘星、关杰明、许晓鑫
编导:丁荷菲
脚本:丁荷菲、冯慧婷
出镜:冯慧婷
海报:冯慧婷
摄影:丁荷菲、关杰明
文字:丁荷菲
审核:欧阳妍、刘灵芝、胡南、魏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