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干考古可能就是潜进深山老林或荒郊野外,用与世隔绝的心态与历史对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城市考古并非如此,他们或许与机器轰鸣、尘土飞扬为伴,和基建工程“赛跑”;或许在闹市区中捕捉先人留下的“蛛丝马迹”,用出土文物窥探千年前的广州样貌。
△戳视频,看考古“侦探”如何“破案”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推出的“问脉南粤”之“考古日记”本期聚焦广州城市考古,走进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的考古生涯,揭秘城市考古工作的真相,看考古如何还原老广州城的历史面貌。
以下是本期考古人易西兵的自述:
我是易西兵,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从事城市考古工作,今年已经是第21个年头了。
17岁那年,我坐了两天两夜的大巴,走出鄂西大山,来到广州这座城市。原来没想过做考古,也没想过来广州。也许是缘分,来到广州后就在这座城市扎根28年,比我在家乡的时间还长。
从课堂走向田野
颠覆对考古的想象
刚接触考古的时候,我对这一行还没有很明确的认识,仅限于中学历史学习的元谋人、北京猿人、兵马俑等。大学四年的理论学习,再加上到河南洛阳、广州南越国宫署等遗址的田野实习,算是叩开了考古的大门。
1997年我在洛阳实习,第一次直观接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灰坑、窖穴、墓葬等遗迹现象,也学会了使用大铲铲探方壁、用手铲刮面,用竹签剔骨骼、陶器等遗物,当然,也学会了挖土、运泥等体力活。后来,我又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实习,亲手发掘了曲流石渠的一段,到现在还感觉很有成就感。
1997年,易西兵参与南越国宫署曲流石渠发掘。
回想起来,读研期间在香港的两次发掘经历都历历在目。特别是1999年,我们在香港西贡蚝涌遗址发掘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经媒体报道后影响很大,甚至有商场店员看到我衣服上写着“蚝涌考古”四个字,跑过来跟我说,感谢我们为香港历史研究作出贡献。这让我特别难忘,对考古的情怀也更加深刻。
易西兵在香港西贡蚝涌遗址参与发掘。
易西兵在西贡沙下遗址发掘出土石璋。
2001年,我正式进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从此没有“挪窝”。在广州从事考古工作,我觉得就像“救火队”一样,任务量很大,要配合各项基建工程来做抢救性考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跟着工程跑,哪里有建设工地,我们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而且和北方很多城市不同,广州的气候适合全年开展建设工程,所以我们的考古工作也是几乎贯穿365天。常常到了大年三十,我们还在工地发掘,就是为了赶在过年前把现场做完,将文物安全运回库房。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考古是“与世隔绝”,静心与历史对话,这个印象跟城市考古没有关系。在我们的考古工地,经常是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工程建设和考古发掘都要抢时间。
因为单位人少,经常一个人要看多个工地。我记得是2010年夏天,一天同时跑五六个工地,从越秀到荔湾。有天下午,我在先烈路工地拍照后,要马上赶到西湾路工地拍摄,因为要下雨了,时间很紧,一路“狂奔”,雨就在后面追,等到了西湾路工地,刚拍完,大雨就光临了。
1998年易西兵在吉祥大厦发掘出恐龙蛋。
这些年来,我挖过恐龙蛋,挖过史前先秦遗址,也发掘过秦汉、晋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墓葬,还有民国和现代的遗址,同事们都笑我的考古范围是6500万年前到60年前。
虽然考古的对象年代跨度大、类型杂,但我还是感觉很有意义。田野考古是基本功,考古材料积累是考古人开展整理研究的基础。我觉得每一次考古发现都有其重要意义,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有其特别价值。
让考古成果滋养公众
展出老广家门口的“宝贝”
在城市开展考古,既是抢救保护地下文物,也是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传播考古知识的好机会。我们通过各种公众考古活动,把火热的考古工地变成生动的历史课堂。
经过宣传,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有明显变化,建设施工单位人员、市民都会来向我们主动提供线索,比如广州多个电梯井施工工地发现汉代墓葬,就是社区居民主动报告的。
2012年7月,我接到广州动物园有关负责人信息,说在犀牛馆升级改造过程中发现了古墓葬,我们立即赶往现场。在后续的发掘中,我们先是意外发现了一个“狗头”,又接连发现了8个生肖俑,保存都比较完好。
“动物园里出动物”,这个新闻在当时非常轰动。迄今为止,这都是广东发现的时间最早的生肖俑,也成为我们博物馆的“网红”。最近,我们配合广州动物园升级改造工程,又在开展考古勘探工作,说不定,又有新的发现。
因为几代考古人不停地跑,我们几乎把广州城区“挖”了个遍。从1953年至今,广州考古积累了数十万件出土文物,但是苦于以前办公楼很狭窄,整理场地严重不足,出土文物很难得到及时整理和研究。
2019年,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放,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管理,为广州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南汉二陵博物馆。
我们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策划了两个基本陈列“云山珠水间——考古发现的广州”“汉风唐韵——五代南汉历史与文化”,用出土文物展示广州历史、讲述羊城故事。另外,博物馆每年会举办一个广州考古新发现成果展,让广大市民游客朋友分享广州最新考古成果。
为了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我们在策划展览时,会将文物出土信息包括文物背后的考古故事展示出来,很多观众特别是广州市民参观后看到自己的母校、或居住的小区考古出土的文物,会感到特别亲切。这样,也大大加深了游客朋友对广州这座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了解,增强了广州市民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考古工作者有点像侦探,从残留的遗迹遗物中去还原人类的所做、所思、所想。做城市考古就像拼拼图,将不同工地的材料“碎片”拼合起来,复原城市的发展脉络、重构城市的历史图景。
易西兵在南汉二陵博物馆。
明年是广州开展大规模考古的第70年,我和我的同事以“保护广州文化遗产、传承羊城历史记忆、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专业初心使命,希望能尽我们几代考古人的努力,让广州城的历史图景逐渐清晰,向公众讲好延绵久远的广州历史故事,助力岭南文明探源。
本期考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