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起去给‘娃’买新衣!”成了这个夏天年轻人的社交热门话题。
随着国产IP玩偶娃娃热销海内外,娃娃的服饰——娃衣,迅速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其中,给娃娃穿上迷你版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成了不少人悦己的消费新选项。蕴含着千年文化的壮锦、瑶绣等,与玩偶娃娃之间擦出的“火花”有多旺?9月5日,记者走进南宁市多家娃衣工坊与门店,探秘这场情绪消费催生的指尖非遗新潮。
(资料图)
视频摄制: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付玮烨 实习生 赵子媖 杜慧敏
身披十字花纹壮锦,头戴双角形头巾、颈挂银项圈……在自治区博物馆的瓯骆工坊内,一个个身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服饰的玩偶娃娃错落摆放,长条置物桌好似成了它们服装秀的T台。
店内排起长队,顾客边欣赏娃衣细腻针脚,边期待给“娃”添上一件新装,一旁角落还堆着不少寄存于此等待“量体定制”的娃娃。“被朋友‘种草’民族风娃衣一段时间了,今天有空来南宁给娃娃定制一套‘战袍’。”游客刘月和朋友仔细挑选娃衣的纹样、花色、装饰,对其背后的寓意十分好奇。
消费者在瓯骆工坊挑选娃衣的布料样式。广西云-广西日报实习生 赵子媖 摄
“娃衣背后的文化和象征意义是大卖点。消费者关心这些细节,比如不同纹样代表的寓意:哪些象征福气、哪些寓意幸运、哪些暗含招财的期许,还有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历史和演变等。”瓯骆工坊娃衣制作者籍颖绮的工作备忘录里,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上百件待完成的定制订单。她介绍:如今,瓯骆工坊平均一天接到几十套娃衣订单,工作人员常需加班赶工才能跟上需求。
穿上娃衣的玩偶娃娃,就像模特在上演一场服装秀。广西云-广西日报实习生 赵子媖 摄
离开瓯骆工坊,记者走进位于南宁市良庆区云龙街的本铭服装设计工作室,这家原本为成人定制民族风服装的工作室在今年选择“跨界”进入娃衣赛道。工作室负责人黄晶晶展示一件刚完工的壮锦娃衣,针脚细密得需凑近才能看清。“别看娃衣小就觉得简单,它的裁剪、刺绣难度不亚于成人服装。这套壮锦娃衣,制作下来差不多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黄晶晶坦言,正是这份匠心,让顾客愿意等、愿意买。目前娃衣订单量一路飙升,成为该店的营收“主力军”之一。
少数民族风娃衣的走红,让非遗文化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年轻人生活。“颜色多彩、样式丰富、底蕴深厚,给娃娃穿上这样的衣服特别有意义。”在00后消费者廖云景的眼中,这是年轻人认同传统文化的一种新表达方式。
本铭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正在为Labubu量身定制娃衣。广西云-广西日报实习生 赵子媖 摄
娃衣独有的社交属性,让这份文化热度持续升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网友们每次晒出的民族风娃衣美图,总引来不少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在哪定制的?”热心网友的评论与回复里,有人从壮锦的织造历史,聊到瑶绣的针法传承,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渊源与细节娓娓道来。“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太远,现在借着娃衣,大家能轻松聊起广西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纹样、图案,这种‘软科普’特别有意思。”非遗爱好者王佳佳说。
少数民族娃衣换装前后对比图。广西云-广西日报实习生 杜慧敏 摄
这场“给娃买新衣”的消费热潮,成了非遗传承的意外之喜。壮锦的经典纹样、瑶绣的精湛针法……老手艺借着小娃衣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在指尖续写着非遗传承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