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热点:土耳其地震搜救工作进入收尾阶段,盘点救援力量里的湾区身影
南方日报| 2023-02-14 10:41:19

2月13日,已是土耳其南部发生强震的第八日,搜救工作进入了收尾阶段。中国国合署地区一司副司长郑愿东当日介绍中方对土耳其和叙利亚抗震救灾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情况时表示,首批中国政府援助土耳其救灾物资已于11日和12日分批运抵伊斯坦布尔。中国政府派出的救援队和社会救援队已救出十余名幸存者。

这些从中国赶赴一线的救援队里,有数支来自大湾区的救援力量。迄今为止,他们仍奋战在灾区一线,为挽救每一条生命争取时间,用夜以继日的付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生动的注脚。


【资料图】

▶蓝天救援队

科技救援 以“技”应战

“今天可能是搜救的最后一天,我知道大家都很疲惫,但希望能够坚持。”当地时间2月13日清晨8时许,在土耳其马拉蒂亚市北15公里的一处营地内,中国蓝天救援队现场总指挥张勇喊道,站在他面前的,则是近300名从中国全国各地赶来的蓝天救援队队员。

此前2月11日,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二梯队60名队员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集合,启程驰援土耳其抗震救灾。这其中,有不少来自广东佛山、东莞、阳江、河源等地的救援队员。支援队伍经过11小时的飞行到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后直接转机至此次土耳其地震震中卡赫拉曼马拉什,为土耳其地震前线补充救援力量。

“已顺利完成任务,前来报到。”2月12日晚间,原本正在马拉蒂亚救援队营地内休整的东莞蓝天救援队队长杨军等来了同伴,34名队员完成震中地区作业后转战此处。

至此,34名来自广东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在此完成集结。

2月13日一早,蓝天救援队领取了在马拉蒂亚的6个任务点。尽管已经进入搜救的收尾阶段,但为保证不留遗憾,蓝天救援队仍选择再次用生命探测仪对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坍塌废墟进行地毯式搜索。

在此次地震生存者搜救工作中,生命探测仪成为点亮生命之光的关键之匙。为了在最后阶段保证生命探测仪器工作效率,提升其稳定性,蓝天救援队将生命探测仪生产厂家的技术专家带到了土耳其。

“相比于四川、重庆等应对地震应急更熟练的队伍,广东队有自己的技术优势。”此次广东省蓝天救援领队池翔告诉记者,在应急救灾中,有效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救援效率,一直是广东队的特长。

据池翔介绍,此次广东各地蓝天救援队携带了切割机、液压钳、生命探测仪、扩张器等重型装备,并自备部分干粮、帐篷,“我们要求一到当地,就能立刻投入救援”。

除了技术,为应对土耳其地震后续的救灾赈济工作,广东蓝天救援队还带来不少灾区紧缺的物资。

如今,在卡赫拉曼马拉什的街道上,7顶印有“广东应急”的蓝色帐篷驻扎在街上。据了解,这些帐篷是惠州市民政局所捐赠。

▶深圳公益救援队

协同国际救援队伍作战

在安塔基亚市,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这些天已然和各国救援队伍打成一片,联合作战。

当地时间11日12时许,4名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在疑似有生命迹象的坍塌楼房附近展开搜救工作。前一晚深夜,他们去安塔基亚三处废墟核实情况,用生命探测仪等工具探测废墟下被埋者的生命迹象。当时陪同前往的土语翻译宣宣记得,在第三处坍塌的楼房里,探测仪曾发出三秒长的微弱信号。

但并不是所有去核实的地方都能探测到生命的迹象。“很遗憾,都没有了生命体征。”宣宣回忆,在第二个搜救点时,一名土耳其老人在现场称自己所在的楼栋仍有18个人没有逃出来。“这位爷爷和我说他自己爬了出来,也救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自己的妻子和其他亲人却仍在废墟中。”

对于在灾区一线搜救的救援力量来说,每次搜救行动并不是“无头苍蝇”,而是有多方力量汇集、整合相关救援信息,将救援信息实时发送给前方救援力量,以确保搜救行动高效进行。

据了解,深圳公益救援队通过使馆、当地政府、联合国救援组织等多种渠道获取救援求助信息,通过线上询问、现场搜索等多种方式进行逐一核实,也与香港特区救援队沟通了目前救援环境和建筑坍塌等情况,联合开展搜索行动。

“此次地震涉及面积大,且很多高层楼房倒塌,加大了搜救难度。”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蒲春森告诉记者,通过整合求助信息,每天即时出动相应救援任务,做到快速反应,联合作战。

“每天出发前往搜救现场的车都是临时安排的,昨天当地中资企业为我们安排了2辆车。”蒲春森表示,不少在当地的中资企业为救援人员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香港特区救援队

创造废墟中的“生命奇迹”

当地时间13日中午,香港特区救援队于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救出一位女性幸存者,此时距离土耳其强震发生已超170个小时,废墟中再现幸存者获救的“生命奇迹”。

作为国际应急救援的一支“劲旅”,香港特区救援队是最早抵达灾区的中国力量之一。当地时间9日,由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消防处、入境事务处和卫生署人员组成的59人的救援队抵达土耳其,由消防处副消防总长于文阳率领,携带着包括生命探测器、混凝土切割工具等专业救援设备赶赴灾区。

此次土耳其救援,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机场及道路坍塌损坏,缺乏重型设备,影响救援队前进速度;此外,当地低温天气容易造成人体机能下降,这对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对此,香港特区救援队经过研判分析,制定了严格的救援方案。“每次到达救援地点后,我们都先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确保可以安全开展救援后,再开展下一步工作。”香港特区救援队副指挥官黄思律说。

“虽然灾区危险重重,但当地居民和各救援队伍都上下一心。当我们救出幸存者时,现场所有人自动组成一条‘人路’帮助清理道路,也有很多人主动配合离开救援道路,方便将幸存者运往救护车,看得出大家都众志成城地进行抗震救灾工作。”黄思律感言。

目前,香港特区救援队在土耳其共救出了4名幸存者,尽管黄金的救援时间已经过去,但队员们都没有放弃,“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营救更多的生命”。

■震区手记

土耳其“中文通”:

感谢中国人为灾区的付出

13日清晨,随着搜救工作进入尾声,不少前往救灾现场的志愿者在东部受灾城市马拉蒂亚营地与搜救队员们合影告别。

这些天,在中方救援队的搜救现场,这些会说中文的土耳其人是救灾现场最忙的人之一。他们作为翻译,架起中方救援队与当地救援人员协作的信息桥梁;他们作为向导,在每一个任务下发时准确将队伍带到一个个废墟。

对于刚刚乘机10余小时、跨越8000公里、一落地就要进入战斗状态的搜救者来说,这些翻译志愿者是窗口,一个让中国人认识土耳其的窗口,亦是让土耳其人认识中国的窗口。

这些志愿者,有人从小酷爱中国文化,有人曾留学中国后返乡创业,也有在两国奔走从事贸易的商客。他们性格不同,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有着无比热情。

从小酷爱中国文化的马彦清很乐于向所有队员分享土耳其的生活,他告诉队员,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伊斯坦布尔看看,那里有璀璨的古建筑和文化。

在每次前往任务点的大巴上,武汉大学毕业生李明翰经常会讲起他在中国的时光,李明翰这个中文名是他自己取的,他还曾在广州生活。如今他从事贸易工作,经常因广交会往返两国之间。李明翰说,在广州有不少土耳其人,“最喜欢到珠江边走走,看看电视塔”。

雪莲是土耳其翻译里的一名“女汉子”。她每天冲到废墟作业面上,帮助搜救队员与土方工作人员一遍遍沟通作业细节。每次收到志愿者群内的网络线索,她第一时间就会冲到队长面前,一遍遍确认细节,一遍遍核实沟通……

对于中国搜救人员在土耳其期间的表现,志愿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雪莲拿出一段自己在搜救现场拍摄的视频告诉记者:“当地人都在说可能没了,但他们就是坚持再试一次。”

临行之际,志愿者难舍中方救援队员:“感谢中国救援者们,你们为这里做了很多。”

重逢总有时。李明翰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将在4月前往广州,他期待再到中国走走:“如果有机会,希望到这些救援队员的家乡看看。”

文/图: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徐勉 张晋 董天健 吴明(除署名外)

后方联动:南方日报记者 吴扬 陈彧 杨琼 GDToday记者 陈晨 许晓鑫

统筹:吴扬 曹嫒嫒

财经
5G
花开中国
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