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盘年度好剧,得先盘年度影人
腾讯网| 2022-12-29 08:10:33

本来计划给大家盘一个“年度好剧总结”,这两天一直在整理材料,整着整着发现一段问答很有意思。

陈晓聊到很多观众说他拍《梦华录》的时候,眼神会拉丝,但他自己却表示那也未必是拍的时候能预料到的效果,而是导演捕捉细节足够多,最后大家才能看到一个戏很足的顾千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己并不知道拍的在当时看来怎么样”这种很容易被误解的回答,乍一听,好像有点扯,再琢磨一下,陈晓说得有道理。

现在能正经和观众交流工作心得的演员不太多,我一口气把知乎上的年度影人访谈都看了。

你在用什么搜剧?

虽然这两年算是叫“影视寒冬”,开拍剧组越来越少,但全年下来,林林总总还是有不少剧的。

一年下来,爱优腾芒加起来有300部左右的长剧,如何在这一堆剧里找到值得追、不烂尾、高口碑、撕X少的高质量作品,别说对于拿碎片时间看剧的上班族来说有些麻烦,对于像我们这样全职搞娱乐的人来说,也很困难。

一般来说,首先看的是平台自制的片单。但是片单每个季度都在更新,招商的时候一次性会推出40~60部片子,范围似乎缩小了,又好像没有缩小。合作视频平台肯定说每部都好看啦,就像狗仔说自己拍到的都是世界顶流一样。

等进入推广期,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预告诈骗。

想当初我很早就看了《回廊亭》的部分物料,那个时候感觉这剧素材初看挺不错的,后来放出终极预告,心想绝对值得入股,这阵容+题材+演技不就是稳赢?

再然后大家就知道被预告欺骗的痛是什么了,我要是东野圭吾本吾都要大呼退钱的程度。

第二大容易遇到的问题,是被粉丝忽悠。

很多年前《小时代》时期,有很多网友说这骗钱电影mmp真的好难看,本来我也不想去看的,结果架不住演员粉和导演粉“你自己不去看看,怎么知道他们是不是在故意黑”的话术,于是还是去看了。

再然后,退钱哥梅开二度,45块钱昂贵的代价让我痛定思痛,恨意持续了将近9年。从此以后对粉丝的精神污染彻底屏蔽,任他们怎么激将法我都不会再捐票房。

第三大问题是和主创的信息不互通。剧集市场和观众的交流往往是滞后的,一部烂剧的诞生往往是从头开始就在烂的,可往往一直到最后上映,市场才会得知观众的真实反馈。

比如张翰上节目的时候,曾经带着实习生们一起审核《东八区的先生们》,当时实习生也都不敢说什么大实话。

虽然大家嘴上说的是“男演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神色却一个个逐渐凝重起来,仿佛灵魂出窍。如果是我初入职场就遇到这种作品的洗礼,可能早就转行了。

我后来想,如果当时张翰有机会找个平台,在观众面前提一嘴自己的创意,就算最终他不改,可能也会知道观众不买“勾女生内衣带”的账。不过这些都是马后炮了,太自信的创作者撞得一头包是正常现象。

国内影视行业不仅是缺靠谱团队,更缺靠谱平台,而且是能让“人”去和观众沟通,而不是单纯的“评分”和观众沟通的机会。

所以我在搜到知乎2022“年度影人”的问答时,感觉还挺有意思的,因为现在很多演员的采访都和行业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不是闲聊就是在打太极,真正聊到作品内容的非常少。

搞电视剧,精品化有多难

自从电视剧这个剧种诞生以来,一直就有“电视剧咖是不是不如电影咖”的争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问“电视剧怎么做成精品化路线”,因为电视剧最大的弊端在于“一次性”,热剧播完一轮往往就没多少人看了,而电影是长尾效应能持续很久的方式。

最近几年高分剧基本都有“电影质感”+“长尾效应”的双buff,像《人世间》轮播很多次了,还能杀进cvb榜。

知乎专门邀请了雷佳音和宋佳,聊演员和剧的直接作用。《人世间》里雷佳音和宋佳演的是姐弟,但宋佳演的姐姐周蓉是个非典型怪人:

说她恋爱脑吧,她转头就去北大上学了;说她不近人情吧,她又非常开放地支持自己闺女和没血缘的表兄弟谈恋爱;说她唯爱吧,她对父母和孩子都不算太亲热,把孩子丢在弟弟家十来年。

对于“周蓉这种大家都烦,但也有点羡慕”的角色,宋佳聊到怎么去把这样一个角色表现出来的时候,首先要去想一个“不讨喜”的人物身上都有什么好。

正因周蓉一直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的独立性、求知欲和上进心是很多人也想要的优点,所以演员要清楚,“观众不喜欢她的同时又羡慕她”,是火候到了的效果。

很多人提过的“演员演烂人设会不会导致观众逆反”这一问题,宋佳的回答也比较有意思——观众受不受用是观众视角的事儿,演员能做的只有不断突破自己现有的水平。

宋佳和雷佳音都是科班演员,回答问题会比较有学院感,有一个问题是演员在塑造一个角色时,如何使角色变得丰满?

雷佳音的回答是,在塑造“周秉昆”这个角色时,除了会从细节上寻找人物状态,还会思考这个人物在文本之外的角色逻辑,最后抓住了周秉昆“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许多细节便有了应对方式。

而像檀健次、白敬亭这样非科班的演员,和观众交流更像是经验分享。

2022网剧里的超级大黑马《猎罪图鉴》,开播之前不能说是nbcs也只能说是水花不大,结果开播之后观众才发现,檀健次这个非科班演员,有几把刷子。

像他聊怎么选到《猎罪图鉴》这么好的剧本的时候,他会给一个很确切的指向:

很多时候粉丝经常会有“我哥我姐是不是被公司被团队绑架了”的疑问,觉得选到让粉丝不满意的剧本,肯定不是演员本人的意思,檀儿也算是给一个比较符合演员视角的行业回答。

同样具有高质感作品又是非科班的演员白敬亭,聊到选剧本这个事儿的时候,则表示实际上能接触到的同类型剧本,《开端》是第一个,而且选择它的最重要的参考因素还是在于写得够扎实,不单是题材稀缺。

《开端》这部剧本身并不长,却因为里面发生过20多次公交车上的循环,所以白敬亭要演20多次同位置、同场景下不同的“初醒”。

他聊到了开机前的准备工作,最需要做的前期事项,就是有时间去做功课。我看他在知乎上的问答里,说准备期会去看原ip读者的评论,自行补足一些原著里的情绪,以防影视化删减时会损耗观众心里原汁原味的人物。

这个回答,侧面印证了“无缝进组”“轧戏”到底是不是好事儿,以及“魔改”的锅和演员到底有没有份儿。

真心推荐每一个到现在还没有看《开端》的朋友,感受一下这部很不正午的正午出品,我至今上公交车不敢坐后车门第一排的位子。

中国电影,怎么搞才能支撑起来?

国产电影比国剧的处境更尴尬,一是国产电影的市场极大,却很难有配得上市场的作品,二是真正杀出重围的,往往很多是小成品电影,这对于“高投入高回报”的院线简直是piapia打脸。

2022年的院线第一黑马毫无疑问是朱一龙的《人生大事》,但《人生大事》的成功也离不开从电视转行到电影的导演刘江江,他小时候就因为家里有从事相关行业的长辈,所以才了解办丧事的各种细节。

他对这一行业并不避讳,拍摄的时候还会躺在棺材里讲戏,第一次拍电影,就知道怎么样把“小公爷”拾掇成一个市井感淹入味的白事店小老板。

而对于没有耳濡目染过这一行当的主演朱一龙来说,除了和导演的沟通,还有就是电影剧本本身的价值观。

像他自己原本也是有点忌讳谈“生死”的人,在拍摄过程里不断和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沟通,发现认知和现实差异还是很大的,治丧治的不仅是死亡,还是鼓励在世的人更有信心地活着。

培养主演的信念感,让主演去认同、传播整个主创团队的一致意见,从而感染到观众,这是一对新导演+转型演员的成功心得。

另一位很会拍现实题材导演文牧野,也操刀过很多信念感很强的作品,在他和观众交流创作思路的时候,有个非常符合我心意的理念:

少搞些故弄玄虚的“艺术感”。

《我不是药神》同样也是以“死”为主线,像这样完全经不起艺术再加工的细腻存在,文牧野选了很多非专业演员去增加真实感。不是什么时候都要“技术”,让演员去自然流露,剩下的交给导演、剪辑去合理编织。

E姐结语

我们自身每一年也在做年度好剧、高分电影的盘点,但是很少有人去复盘过去一年有哪些影视行业里肉眼可见的优秀的影人。

影视从业者和观众的交流断档,我觉得问题不亚于煤老板塞人、硬捧流量之类的严重性。很早以前好演员们会收到观众来信,不管是骂还是夸,都是非常直观地获取反馈。

互联网到来之后,明明给演员、编导留言的途径更方便了,而交流的效率却更低了。很多演员的社交账号只能用来发广告、发美图,一聊点深的就会被上纲上线,反向导致真心想聊内容的观众很难和创作者沟通想法。

观众需要一个集专业性、公正性和全面性都够出彩的工具化影视交流地,特别是需要给主创和观众做学术和经验上的互动,让主创知道观众喜欢啥,让观众知道主创想表达啥。

知乎最基础的影视交流功能,是点开作品页可以看到相关影视作品的专业讨论,有很多问题的视角很独辟蹊径,细节控肯定会喜欢。

每一年的知乎“年度影人”,我觉得最有实用性的一点,是还原了创作者身份。很多时候观众看剧是根据作品评分这个单项来判断的,一旦是“根据人选剧”,就会被质疑“是不是粉丝心理在作祟”。

但根据人来选剧,就一定不客观吗?

观众从认同创作者理念的途径去选剧,个人觉得是更个性化的选择。高分剧确实是质量都很过关的,却未必是每个人都爱看,好比我承认《鬼怪》的氛围感非常好,可是强调氛围感的剧并不是我的菜。

一味用打分去判断作品质量过不过硬,而不提主创自身想带来什么,既不符合服务观众的需要,也不符合文艺作品复杂性的特质。我是坚信好作品的前提是有好创作者的,凭人选剧并不见得就比靠分选剧更主观。

希望大家2023年都能轻松找到自己喜欢的剧和电影,也希望有更多从业者加入和观众交流的行列,不然观众和创作者都在自high真的很奇怪,我再也不想听“中国观众看不懂/审美不行”的奇怪言论了。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2022年哪位影人最打动你?

来评论区说说吧~

-今天头条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搞娱乐的碧雕

值日生:菜籽   美编:树懒

财经
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