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回忆杀”持续霸屏,“怀旧” 缘何成为2022内娱关键词?
腾讯网| 2022-11-04 10:13:24

2022年,怀旧风潮在文娱界风生水起。近日上海16位退休阿姨“组团”包剧组翻拍《甄嬛传》,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此外老牌艺人线上演唱会走进观众的生活,各大平台纷纷入局抢占市场份额,“爷青回”的呼声不绝于耳。


(资料图片)

追老剧、爱旧人的风潮之下,一夜之间关键词“怀旧”成为了新晋流量密码。不禁引发我们的反思,复古风气因何盛行,它将刮去哪里?下一个“新爆款”何时才会出现?

老剧新追,盘出包浆

近两年,阶段性工作停摆、居家办公让流媒体平台实现了短期内用户数量与使用时长的增长,另一方面,如今多数剧集作品主打圈层共情,“分众化”趋势愈加显著,市场处于提质减量阶段且全民爆款稀少。因此,不少观众会选择重温经典老剧,以寻求一些熟悉感以及与更多人之间的共鸣。

延续上半年话题#甄嬛传每年播出收益仍有上千万#的热传,这部被观众反反复复看了11年,不断被二次创作已“盘出包浆”的《甄嬛传》依旧在延续它的热度,不仅各类表情包出圈活跃于社交对话中,网友们超强的“复盘”与“造梗”能力,为剧集不断挖掘出贴合当下生活心境的看点,打造出新生机,导致弹幕区“神评论”层出不穷。

作为一部不多见的现象级热剧,《甄嬛传》构筑了一批观众的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网友回看老剧的热潮。如今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经典剧集的话题讨论,比如#家有儿女表情包大赛# #武林外传台词接龙# ,不仅让这些老剧产生了新的讨论点,也见证着优秀作品多年沉淀下来的口碑。《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等经典情景喜剧热度经久不衰,人们对于剧中的人物对白、情节转折都如数家珍。怀旧压倒新作的现象,也从侧面印证着电视情景喜剧发展进入了长久的瓶颈期,亟待出新。

通俗且深刻,温故而知新。电视台对于经典老剧的反复播出,也在不断加深观众对此类剧集的印象。上映17年,被千次重播的《亮剑》目前在豆瓣平台有近23万人参与打分且评分高达9.5;被网友称作“谍战剧天花板”的《潜伏》,主人公余则成的经历所展现出的职场生存思考,引发不少年轻网友在B站等平台输出有关剧集的二创内容,该剧的强现实意义特质让其情感价值在多年后被观众重新理解。

经典老剧之所以被反复探讨,多源于常看常新的特点。例如《甄嬛传》中各宫娘娘之间的相处之道,持续输出有关人情世故的金句令观众反复咀嚼;《家有儿女》魔性的背景音乐不仅将人一秒拉回童年,一家四口的穿搭配饰与房子户型、家庭装修都不断被观众重新翻出并津津乐道。老剧回潮再一次让行业创作者意识到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创作的重要性,只有让观众从故事中不断挖掘出与当下生活的连接与思辨价值,才能掌握经典流传的密码。

歌不如老,人不如旧

音乐凭借较低的门槛与更便捷的传播特性,对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怀旧心理,有着最直接、快速的反馈。疫情之下,线上演唱会演变为一种需求旺盛的线上娱乐消费需求。今年四月,崔健、罗大佑、孙燕姿等老牌艺人的线上演唱会实现千万人同时观看,此类内容凭借巨大的流量池,在短视频平台、微信视频号再次激发新一轮“怀旧”热情。

除此之外,TVB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布局内地文娱市场,主打港风回忆与湖南广电联合制作了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集齐16组老牌歌手重唱经典音乐,狠狠地戳中了观众的港粤情怀。

诚然,音乐对于每一位观众来说,都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即歌曲本身不可替代的独特记忆以及因为共同的时代发展节奏,对同一首歌产生的特殊集体共鸣。充满旧日记忆的老歌却维系着今日的感情,让不少人难以忘怀。

王心凌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中,凭借一首《爱你》实现现象级刷屏并,勾起了一波80、90后的集体回忆杀。随后《爱你》直接登顶QQ音乐飙升榜,排名前10 的歌曲王心凌占了9首;在网易云音乐平台,王心凌作品牢牢占据榜单前三位置。此次王心凌的翻红,既是多年女性话题发酵、姐姐风潮之下,反其道而行之的“白瘦幼”审美回潮,更是一代人青春集体记忆的再现。女性话题是近年文娱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存在,从勇敢宣泄情绪到逐渐回归理性,女性真正开始关注自身成长与抉择。然而,在一众飒姐形象走红之后,甜妹的回归似乎是一种必然。

今年夏天,刘耕宏直播间的走红,印证着短视频直播间高质量内容的价值。荧幕前观众跟着刘耕宏跳操的现象,更像是一种“隔空狂欢”,在相对隔绝的社会生活之下,共同寻求一种稳定、正向、安全的情感链接。由此,部分观众开始“考古”刘畊宏带女儿曾参与录制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节目细节,引发不少话题发酵。不得不说,“限童令”之后,亲子萌娃类综艺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观众对孩童的纯真、亲子教育话题的讨论需求却从未停止过。

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是社会文化潮流的印记,怀旧音乐潮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印证着受众的审美需求。细想来,这些老歌更为质朴、直白、憨勇的歌词,或许正是当下流行音乐作品中所缺失的特质。又或者对不少人来说,一些听歌的记忆里,有面对生活更为纯真、勇敢的自己,因此倍受珍视。

流量时代,复古潮背后的怀旧经济

我们发现,如今怀旧已不再是中老年观众的专属,不少年轻用户甚至00后也相继加入到此行列。或许因为社会信息的更迭速度过于频繁,内容消费越来越向快餐化发展,观众在当下庞杂的内容市场挑花了眼,回看熟悉、有岁月滤镜的内容便显得弥足珍贵,且不必付出试错的可能。

人们的怀旧心理并非一朝一夕中产生,正如这些被翻红的剧集、音乐与歌手,都有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考古价值。从内容层面来讲,经典剧集故事的人物经历与音乐的情感表达,无疑不在教人始终向善、向美,相信人性与生活的美好,贴合人性的本真与向往。

另一方面,当下的UCG全民共创机制,以及各大平台日渐成熟的营销模式,让个体在平台上找到了创作内容的可变现途径。在文娱市场相对严格的政策把控、电影频繁撤档等因素影响下,相对于创作新内容的较高难度,通过复盘解析形式呈现的用户自发二创引发“考古热”逐渐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变得对称,资源整合也更加高效,甚至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发声渠道,可以影响一群人,有着分众圈层的特点。可以想象,在网络传播并未如此发达的时代,一些经典歌曲、剧集的传播,在“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下,往往有着更大的受众盘与影响力,因此“爷青回”“回忆杀”等现象带来的庞大流量,其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驱动力,这也是一件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客观来说,“怀旧经济”的兴起是内娱优秀作品供给不足、互联网用户普遍希望寻找确定性心理状态,以及短视频等新兴平台营销方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共同产物,三者缺一不可。

当一些观众选择停下脚步回味过去的故事,新的记忆正在创造。同时,巨大的观看诉求空间或将为下一新爆款的到来做好准备。

财经
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