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论文-即时
互联网| 2023-06-11 13:11:04

篇1:探究性教学的尝试论文

探究性教学的尝试论文

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调查、实验、收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


【资料图】

教师、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创设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探究式数学环境,能很好地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能使学生处于学习最佳状态,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锤炼,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智慧,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校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推动了教学改革,我将初中数学探究与大家一起作些探讨。

1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明显不同,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逐步转变为教师主导点拨,而学生为主体地位,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问题性。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正是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的这些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自行获得答案,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鼓励者、指导者。为学生巧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悬念,精心安排过程,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1.2 开放性。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有开放意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3 实践性。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在组织探究学习时,要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提供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做中学”和“学中做”,思维发展是核心。

1.4 差异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内容选择时,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与层次,在组织合作小组,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组合,使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 探究方法

由于探究式教学有以上特点,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下列探究方法:

2.1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卫生,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2.2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探究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式过程,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让教师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引导学生也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学习“等边三角形(2)”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沿较长的直角边摆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得到了很多结论。如:

①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

②一个轴对称图形。

③BC=CD。

④AC既是BAD的平分线又是BC边上的高,还是BC边上的中线。

我又让学生口述了证明过程。“那么,同学们再观察,线段BC与线段AB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结合前面的证明,学生很快发现了结论。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归纳了结论。学生轻松地学会了本课的知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3 合理分组,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一般要分成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而在探究过程中,中等生、学困生往往比较被动,是小组活动的配角,所以在上探究课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的组建问题,保证每个小组内都有好、中、差的同学,同一小组中,有男生、有女生、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这样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同时,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不压制,而是要求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自我鉴别、总结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使得各层次同学都有收获。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是让学生“想”起来,即以探索,研究的姿态进入到教学中来。而教师作为必不可少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应努力创造既科学又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篇2:拼音教学的几点尝试论文

拼音教学的几点尝试论文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汉子,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因素的符号,因素的结合和音节的构成都有一定的规律,在拼音教学中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而是应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熟练掌握拼读的方法,对比类推从而达到掌握学法,举一反三。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纯拼音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要让他们读准、拼准、写准是件很重要的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图音结合、激发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长达一个多月的拼音教学枯燥无味,很不适应儿童以形象、声音来思维(即图文并茂)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注重研究儿童心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引出内容。如学完a,o,e,i,u,ü六个单韵母,开始学习声母前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汉语拼音是一个大家庭,单韵母是这个家庭的小姑娘,复韵母是孩子的妈妈,而声母则是这个家里的男子汉,十分的勇敢聪明。凡是女性出门,他们总是走在前头,所以他们在音节里是打头的,而男子汉们又个个声微气短,你们想不想认识这些脾气古怪的男子汉呢?学生们听完故事后,学习兴趣很浓,求知欲极高。

另外,在看图识音时,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与字形,图意与读音的相同点。如教学单韵母e,图上画着老鹅回头凝望她的鹅宝宝们。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图上画着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老鹅的倒影跟单韵母e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形成了直观印象,单韵母e的发音和老鹅的“鹅”的第一声相同。老鹅回头望孩子的倒影就是单韵母e。学生学会观察、总结,为后面的读音记行奠定了基础。

二、仔细辨析、掌握发音

农村大部分学生上一年级后才接触到拼音,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接触到拼音,由于不是专职教师教授,口型普遍不到位,导致发音不准确。从一开始教学拼音,我就非常重视自己的示范功能。课前独自照着镜子练习发音,注意口形。上课时先请学生仔细看清老师的口形听声音,并说说老师的口形是怎么变化的,是怎么读的,再让学生试读。同时运用接龙等形式逐个纠正指导。在教单韵母a时,我头上戴着一个口腔医生用的口腔镜,手提一个小手电筒,说: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注意口腔卫生。下面你们张大嘴巴,让老师为你们检查一下口腔卫生,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个个张大嘴巴,争先恐后地让老师检查。我们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出“a”的声音。接着同学们总结了“a”的发音规律:张大嘴巴a、a、a。在教学“n”时,我就叫学生们在教室的门外边站好队依次边蹦蹦跳跳进教室,边嘴巴上翘发出鼻音“n”,同学们又掌握了规律:一个门洞n、n、n。

在教复韵母的发音时,可运用字母组合让学生掌握发音规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教学ai时,教师重点示范并指导学生的口形变化(先念前面的a再过渡到后一个韵母i)。教学“üe”时,让学生先念“ü”,再快速地滑向“e”,并提醒学生注意老师口形的"变化。经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口形到位了,拼音也就读准确了,后面的复韵母,都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了。

三、编写儿歌、识记规则

学龄儿童特别喜欢一些顺口的儿歌。把他们与识记字形联系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编出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吃西瓜x、x、x”;“两个门洞m、m、m”;“右下半圆b、b、b”;“一根小棍l、l、l”;等。在教学j、q、x与ü相拼时,理解ü上两点省略规则是难点。我班几个小朋友编了几个小故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如张宇同学联系小ü的插图说:大鲤鱼在水里吹泡泡,正吹得高兴时,对面走来了j、q、x三兄弟,大鲤鱼连忙上前打招呼,忙着说话,也忘记吹泡泡了。吴娜同学则说小ü最顽皮,大家都不跟他一起玩,小ü急得哇哇大哭,眼泪直往外冒。正在这时jqx三个小朋友来了,他们说“小ü,我们一起玩吧!”小ü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擦掉眼泪跟j、q、x走了。所以小ü见到j、q、x,上面两点就没有了。在教学复韵母时还可以用字母组合法识记字形,小朋友们就能把拼音的字形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了。

四、确定位置、认真书写

刚入学的学生,在书写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在指导书写时,先教学生认清四线三格,再讲解字母的笔画笔顺,以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教师同时要注意范写、领写,加强个别辅导。声母“z”的书写,学生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写得太宽,导致整个字看起来扁扁的;二是写得太窄。过于瘦长。在教学“z”的书写中,我教学生先在拼音本上的第二线与第三线上定四点,这四点就像是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再从左上点连接右上点至左下点到右下点。声母“w”也是学生难写的一个字母。有的同学写得倾斜一律向右,有的写得一律向左倾斜,难写出漂亮,有菱角的“w”来。我在教“w”的书写时,首先让学生在四线三格本上的第二线上标三个等同距离的点,再在第三线上找到上面三点两线的中心点标上点,让学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链接五个点,就能写出漂亮的“w”了。在书写中运用“确定位置法”后,学生的拼音就能写得清楚、到位、漂亮。

篇3:小学作文教学尝试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尝试论文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以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另外,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诗词是语言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其次,还应认真批阅。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每当拿到作业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内容丰富,中心明确”,这样反而弄得学生很不明确。老师要从学生的用词到句子,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划出,最后再从写作方法上给以总结,给以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作文的方法。

总之,作文不能草率,方法需要每位老师细心去探索。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指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书报杂志刊载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还可以学到不少写作知识。

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证明,现在学生的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学校、家庭和社会,但他们的见识更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语汇更丰富了,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

篇4:文言文有效教学尝试论文

文言文有效教学尝试论文

在新课改过程中,一直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实现目标任务的完成,而老师则起主导作用,引导探究的方向和程度。对于没有阅读障碍的作品,如果目标定位正确恰当,问题明确有价值,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且效果明显,但针对文言文的教学时,我却犯了难——字词理解的障碍影响了对作品内容分析的进行,但如果不扫清字词障碍来进行内容的品评又无异于构建空中阁楼;词法句法讲解过多成了“满堂灌”,让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问题吧,又会出现学生提无价值问题、提不出问题或者只是小部分学生提问的这些情况,无法兼顾每个能力层次的学生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为寻求解决的办法,我大量学习相关的理论并借鉴各地名师的教学经验,通过与学生交流的办法了解学生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从而制订了新的教学方案,在进行篇幅较长的《荆轲刺秦王》时我进行了尝试。

以往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都会先就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讲授,举的例子也多是自己觉得典型的,而这一次,这一环节我依然保留,只是所用例子全是学生初中及前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里的句子,即选择学生的就近发展区,而且尽可能重复使用同一难句为例,这样一来降低了学生对陌生内容的熟悉消耗,二来可以很好地示范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这一观点。果然,因为是自己熟悉的内容,学生消除了恐惧,但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了兴趣,最后学生自己又进行了归纳总结,相互补充,发言积极,课堂上一扫以往我一个人讲的死气沉沉,让我小尝了试验的甜头。

以往教学时我通常会让学生通过全班齐声朗读来进行整体感知并正音,这一次我作了小小的改变:提前请同学预习,课上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其读音上的错误并作出标注,等同学读完之后将自己发现的错误写在黑板上。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一个个争着到黑板上去展示自己发现的错误,有些不太敢确定的地方就赶紧查字典,这些都是以往不曾有过的。很快,除了读错的生字词外连同学的方言错误都纠了出来。这时我忽然意识到会不会让刚才朗读的同学产生心理上的阴影呢?于是,我笑着说:“同学们都很认真很积极,我非常的高兴,而且好多同学在发现问题却不敢确定的时候采取了正确的做法——查字典,这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负责。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我们同学在自己一个人预习的时候还有很多的盲区,这些问题如果不展现在大家面前就不能被发现,也就没有被解决的可能了,所以,敢于将自己的预习结果展现出来的这位同学是勇敢的,得到大家的帮助是幸福的,而发现他问题的同学则是热心负责的。”说到这儿,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发现刚才朗读的那位同学脸红红的,但挂着笑意,其他的同学也都激动而自豪。我接着说:“下次,我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踊跃地展示自我,让大家一起来帮助自己进步,比比看,谁能让同学在黑板上写的字最少,好不好?”“好!”同学们都大声应和。

然后我将课文的内容相对平均在分配给事先分好的小组,请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按照“第一,用四个字概括该自然段的内容;第二,依照之前讲授的方法把自己组觉得重要的字词句找出来与其他组分享,本组讨论依然理解不了的字词句提出来交给老师;第三,以直译为目标,对该段中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讨论,确定专人作记录,并指定具体发言人。一下子课上就炸开了锅,同学们聚到一起讨论,我不时走到他们中间去听听他们组内的讨论,他们的一些解释听了让我忍俊不禁,一些争论又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很快,声音小了下来,我看看时间,比我估计的时间还略少。由于有人记录也有指定发言人,同学们的发言有序而精当,我不禁暗暗为他们鼓掌,提出来的问题也比较集中和有价值,从而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能力层级,解决起问题来更有针对性了。尤其是“易水诀别”一段,该组的同学不知“又前而为歌曰”中的“为”是读阳平还是去声恰当,即作动词还是介词正确。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急着讲自己的观点,而是反问该组同学这两种词性分别放入该句中能讲得通吗,如果讲得通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区别?这时其他组的同学也都参与了进来,发现:“为”作动词讲,那“歌”就是名词,理解为“又走上前唱歌”;“为”作介词讲,那“歌”就得活用作动词,而且省略了介词后的宾语“之”,理解为“又走上前为(他)唱歌”,单独看这两种讲法,都讲得通,怎么办呢?这时我补充道:在文言的翻译中有一条原则是“就简不就繁”,如果尊重原文不增减字词不增加特殊用法就能讲得通就不采用其他复杂的翻译,那遵照这一原则用哪一个,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但遵照这一原则就万无一失了吗?”我继续追问,“能不能再给我一些有力的证据?”学生又陷入了思考。看他们一筹莫展的样子,我又及时补充“我一直强调,要想准确理解永远不能断章取义,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那么该从哪入手呢?这个句子是省略了主语的,补充出主语也很重要。”学生受了启发,开始结合段落来找,结果又出现了两种情况:一些支持是“(高渐离)又走上前为(荆轲)唱歌”,因为这一句前面的一句主语是“高渐离”,按照以往学习的积累,通常前后主语相同时后一句就省略了;一些支持是“(荆轲)又走上前唱歌”,或者是“(荆轲)又走上前为(他们)唱歌”。这时又争论不下了。我暗自高兴,因为以往的学生在阅读陌生篇目时常常会被出题人补充的主语或宾语误导,如果这个问题能引导他们解决对于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是大有好处的。我接着说道“同学们能联系前文发现其对后文的影响并且还发现了省略主语的规律都是很不错的,但平时我们常常挂在口上说的是‘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前后文’,看看后文呢?”同学们再次进入探究,这一次终于达成了共识——后文的内容不应该是送别的人说的,因为按常识没有谁在送他人去不测之地时会让别人“一去不反”,照应前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句,应该理解为“(荆轲)又走上前唱歌”。这时,我又请同学们关注,高渐离击筑时因为是送别友人入“不测之强秦”,知道凶多吉少,所以音乐低沉哀伤,“为变徵之声”,荆轲和着他的节奏演唱,表达自己“不成功便成仁,一去不复返”的壮志,他这种蹈死不顾的精神鼓舞了大家,于是音乐也慷慨激昂,“复为羽声”,这歌只能是荆轲来唱才能与全文要塑造的荆轲形象相符。这时大家都长长舒了口气,频频点头,我再次强调“文字是有生命力的,是极富表现力的,有时看似在咬文嚼字,甚至只是考究一个读音,但其实是在品评鉴赏,也是在体味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篇5: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我开始思考如何高效复习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曾经仔细学习过的尝试教学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它的基本操作模式分七步:

第一步是准备练习。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导出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

第三步是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通过自学课本,学生会对解答尝试题充满信心。

第四步是尝试练习。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再根据情况教师讲解。

第六步是教师讲解。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

第七步是第二次尝试练习。

以上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中间五步是主题,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引申阶段。

这样的教学方法讲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建立了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体系,适应实际教学情况复杂多变的情况,无需生搬硬套,只要选择适合的。用好了,复习课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篇6:古诗教学的新尝试论文

古诗教学的新尝试论文

在浙江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杭州市西湖小学郑雪琴老师执教的《江雪》深得好评。重读课堂实录,觉得这节课在古诗的教学上有所突破。

一、尝试自学,探究规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节课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是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教师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说明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何况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实在是不必要的。

自学,也要提高含金量,这个含金量就要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语言文字的规律,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拿这节课来说,教师把虚指与倒置作为古诗学习的知识点和方法,让学生在试讲的过程中感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更深的发掘。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读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有那么多的答案,有好有坏,教师不能简单地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三、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自主梳理。学完《江雪》后,要求学生自我小结,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小结的基础上,再推出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课堂教学难免会有遗憾。这节课在处理钓雪这一难点时,教师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未能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悟古诗倒置这一常用手法,而直接把方法告诉了学生。此外,对诗中表现孤傲心境的关键词如绝、灭、孤、独等揣摩不够,如果能在理解了诗所表现的意境后再返回文字细细品味,对人文精神的领会可以更加深入。

篇7: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教学论文)

缪加奇

诗歌教学在语文中的一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年的语文高考中都有诗歌欣赏题,现在又将默写名句名篇作为高考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诗歌教学,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看,教师讲的多,学生阅读少;从学诗过程看,往往老师分析多,学生欣赏少;从能力培养看,往往侧重理解能力,忽视表达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我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语,营造学习氛围

要想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就要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在尽可能在短时间里步入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如我在教《兵车行》时,我就这样设计了导语:

“杜甫由于奸人当权,屡试不中,由于政治失意,生活穷困,他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也一天天接近人民,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社会。《兵车行》就是诗人看到最高统治集团‘开边’政策带来深重灾难而写下的。”

这一导语将杜甫的个人情况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作了概括的介绍,把学生带进诗人的生活,带进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反复吟诵诗歌,感受韵律节奏

诗歌是感性的,所以,学习诗歌就要反复吟诵,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诗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朱光潜先生也说:“我喜欢读英文诗,我鉴别英文的好坏有一个奇怪的标准。一首诗,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读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有点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凌乱,我断定作者胸中也空洞凌乱。我用这个标准,失败时候还不多。”(《诗论》)这实在是很有效的方法。在接触作品之初,我就指导学生按此进行泛读,并要求在短时间背上来,不少学生兴趣很高。在反复吟诵中揣摩作品的韵律节奏,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悲,以及作品传达的独特趣旨的感受。

三、交流心得体会,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室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诗歌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把诗歌改为散文化的语言或者把诗歌里的情景用语言描绘出来。一会儿后,学生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将一幅幅符合诗意的具有艺术性的画面展现在师生眼前。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品味诗歌语言,发展创新能力

诗与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诗歌蕴涵的文字之外的意思,在于符号之下负载的意象、暗孕的哲理、流淌的音韵、跃动的情趣。在诵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其一,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大胆思考,敢想他人不敢想他人问题。其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老师向书本挑战。其三,支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

五、尝试诗歌创作,实现能力迁移

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在学习的基础上,我总是鼓励学生尝试写写,即使写得可能很蹩脚,但通过练习写,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诗歌。而且,在练习写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而这样的创新能力无论在高考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教学论文)]

篇8: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论文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呢?我的做法是:从日记抓起,从内容入手,以写片断训练的手段,紧密结合课外活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行“有生活而作”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一、从日记抓起

写日记历来被认为是小练笔,是作文教学的辅助工具。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决定从指导学生写日记抓起。首先,让学生明白,怎样记日记,当同学明确了日记是那样简单,内容可以是所见、所听、所想、所梦都想跃跃欲试,我就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课外观察,比如:学校春游、校园栽树、体育会等。在活动前便向学生提出每个同学必须写一篇观察日记,任务布置后,同学们都带着任务去参加活动,回校后,让学生写日记,读日记,因为是同学们身临其境,自己参与,所以在写日记时常常是有感而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为了丢掉学生中“模仿”的拐棍儿,就得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笔去描写。一句话,就是从日记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习惯,由于日记与每个同学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或班内、家里或学校,范围广,新事多,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日记是学生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观察感受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面容意识,如春游、体育会、韵体操比赛、文艺会演等,每次活动后我们要求学生在日记中把这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好好的写下来,趁热打铁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获,用书面形式写下来。日记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因此需要经常激发学生的课外观察意识,例如:冬去春来,我们要求学生观察第一场春雨,冬天快到了学生们注意观察第一场雪景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二、从内容入手,试行“有生活而作”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苦恼就是没有东西可写,而这“东西”就是生活,学生整天被束缚在教室里,不参加课外活动,他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的;作家从事写作,离不开体验生活,作为小学生作文启蒙教育,同样也需要生活。我们的做法是:拉出去,先“生活”后作文,就是把课外活动和作文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即每一次课外活动,紧跟着一次作文训练,练习活动后,同学们满载而归,剩下的是如何学生的“生活”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选择什么内容去写,只要,是他们感兴趣或者印象最深刻的事物都可以写,决不做统一要求。过去我们在指导作文时,总是煞费苦心诱导学生冥思苦想,靠远距离日记来索取作文材料,学生大多没兴趣。而现在通过课外活动,紧接着指导学生作文,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学生倾注在课外活动中的兴趣必然要渗透到作文中来,作文时余兴未尽,刚刚经历过的事情在头脑中保持着新的意象,不会无话可说,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没有“无米之炊”之忧。

课堂上写完之后让学生读作文,然后讲评,因为有共同的生活,记者证时,学生发言异常踊跃,写同一事物,同一景致同学,在讲评的时候可以互相比较,取长补短,找出差距。

三、勤观察、勤练笔、写片断、多积累

作家在成名之初,都善于写片断,并认为是提高写作最有效的手段。写片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灵活、新颖以一段话或几段话的形式写某事物的一个片断,描景状物,或叙事记人,学生都乐于做。

冬天来了,外面飘起了雪花,利用十分钟时间把学生从教室里拉出来。观察一阵子。然后进教室,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评一评,抄在本子上。

春天来了,下起了春雨,让学生停下笔来,观察一阵子,然后写下来。校园的早晨、班级里出现的每一件好事,都是我们写片断的内容。片断练习不仅适用于校内组织,而且可以布置学生课外练习。

实践证明,写片断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种手段,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利用多媒体,变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儿童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画。大多作文题目内容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如“写一种动物”等,这并不利于对初学作文的儿童训练,于是,我们便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让文题以图画的形式来展示。例如,要求学生写动物时候,屏幕上展示了几十种动物,其中除了生动形象的图像,还有些动物的简单介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和一定的方法来观察,口述。

另外,还可以将静止的画面变为活动的画面。在看图作文的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缺少直接经验,在表达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所以,我们将这些过程设计成三维动画展示出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更适应于学生各个方面要求的作文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好地推进作文教学。

篇9:大语文教学的新尝试论文

大语文教学的新尝试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影视精品,拓展课堂内容,借鉴影视模式,激活教学方式,借鉴主持艺术,提升业务水平等手段,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大语文教学。

【关键词】:影视精品课堂内容主持艺术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新课程赋予这句话全新的意义,也为我们尴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一个新方向。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大语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正处于空前繁荣时期,异彩纷呈的影视内容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着诸多学生的眼球,每逢节假日,学生总把自己锁定在电视上,“两耳不闻父母声,一心只看电视剧”。作为语文教育者,应以教育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影视效应,去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语文教育观点由单纯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向同时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传统性、人文性逐渐转变后,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因此,我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践着我的“大语文”教学理念。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将影视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借鉴影视艺术,探求大语文教学。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借鉴影视精品,拓展课堂内容

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然而,以往因认识上的偏差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语文教师抱住教材、教参不放,将学生固定在狭小的课堂和教条化的思维空间里。这种教学观、学习观窒息了人的思维,使学生成为一架毫无思想的学习机器,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弱化了教育的功能。

其实,语文课堂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语文素养,均可大胆“拿来”。笔者认为,影视可以成为我们的第二或第三课堂。语文教材中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已改编成为电视剧,可根据课堂的教学需要,有目的的选择一些精品电视剧,组织学生观看并开展讨论,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固定节目为“答记者问”或“开心一刻”或“开心辞典”等。每周五的固定节目为“非常星期五”。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让学生课课有期待,周周有盼望。

二、借鉴影视模式,激活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激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小组形成开展探究活动”。电视节目在从筹划到拍摄到成品的过程中,离不开摄制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这为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启示。

1、拍摄模式激活教学方式

影视节目是导演、演员及各种后台工作者精心分工、合作的结晶。笔者在讲授鲁迅的《阿Q正传》时,一反传统教法,替之以剧本改编。将全班学生分为剧本改编组、导演、演员(主、配角)、化妆师、道具组、舞台设计组等,没有分到任务的同学做群众演员及观众。准备时间为一周。一周过后,果然不出所料,学生表演投入,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尤其可贵的是在各个组内,都有学生的“创造点”,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分工、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2、节目模式激活教学方式

时下,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各大电视台都在潜心打造精品栏目。深受学生欢迎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幸运52”“实话实说”“梦想剧场”等;福建东南台的“银河之星大擂台”“开心100”等;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相比之下,我们的教学方式确实太陈旧、太刻板,缺乏生气、新气息。语文教学更需“精品”意识,亟待推出“精品课堂”。笔者认为可大胆借鉴电视模式,把语文课堂变成电视现场。

如笔者在教授杜甫的《兵车行》时,就借用“实话实说”模式,巧设情境,精拟话题“好男儿,当兵去”。在一种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顺利完成了该课的教学目标,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借鉴主持艺术,提升业务水平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再好的节目设计,如没有较高的主持艺术,也会黯然失色;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没有较高的讲授艺术,也是枯燥乏味。纵观各大电视台的精品栏目,都离不开著名的主持人。他们气质高雅,谈吐非凡,风格幽默。假如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能像主持人那样语言幽默,话语精炼,态度自然,语文课堂定是另一番风景。

1、借鉴主持人的说话艺术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或许夸大了主持人的说话艺术,但不容否认,著名主持人说话的节奏、停顿、语气等技巧掌握得很好,增添了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师可利用一切机会借鉴学习主持人的说话艺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借鉴主持人的提问艺术

语文教师要善问,要巧问。但在语文课堂上,常有老师提问过难,学生哑口,师生尴尬;或过易,学生踊跃,却流于形式。著名主持人在主持访谈类节目时,却能循循善诱,步步逼近,有效地推动话题的展开。语文教师要学习主持人的问话艺术,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3、学习主持人的调控艺术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探究,学生便大声讨论,课堂上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什么,说的内容和学习有无关系,课堂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都是由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调控艺术所致。而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中却能至始至终紧扣话题,活泼有序地开展讨论,其“控场”艺术是值得语文教师学习的。

总之,语文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美教育,但“教无定法,学无定例”。如能充分发挥影视教学的辅助作用,定能实现大语文教学的新巅峰。基于当前和今后课改的高中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树立全新的“大语文”教学理念,是完全必要的。从小处看它,强调了语文在社会活动中的普遍性,它面向的是生活;从大处看,它又强调了为母语研究发展培养可供选拔的后备人才,它面向的是学术。无论从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的角度,语文教师都应当树立全新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并实践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让语文真正承担起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重要职责。

篇10:优化教学目标的尝试论文

优化教学目标的尝试论文

【摘 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知识是教学当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笔者在讲授《电机变压器》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去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对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创新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目标;尝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讲授《电机与变压器》课程,通过实践俄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念,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知识比以前有了更深的教学体会,并在优化教学目标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本文着重对此课程的教学进行讨论。

—、“知识”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记忆或者回想和最初接受的教育形式、内容没有其他差别的知识。这是对学习的最低水平的要求。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需要通过他们的记忆。我注重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帮助他们学会了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记住教材的重点。

在《电机与变压器》一至三章课程讲授完毕后,我指导学生复习第二、三章的内容。首先,讲清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要求学生自编提纲,小结归类,并且指导他们抓教材内容的轮廓梗概并进行列表对比,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采取这些教学措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好评,公认为是教育方法的创新。

比如:第二章直流发电机的梗概为:直流发电机:

输入机械功率 P1 1、空载(ΔP0、M0) ①空载特性曲线

输入机械转矩 M1 2、有载(P、M) ②电势建立过程 ③电势建立条件

1. 空载:

①IE=Ia,Ua=Ea 特性曲线近似于磁化曲线

②剩磁通0→ E0→IE→E(与0同向)→Ea

③电势建立的条件,有剩磁.励磁E与0方向相同励磁回路电阻RE<Ra

2. 有载:

①外特性:U=?(IL)与U=Ea-IRa,并讨论端电压下降的原因

②并励、复励、过复励等特性和应用。

③功率平衡方程

从上面的轮廓梗概可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自编提纲、归纳小结。当然学生小结各异,有片面性,因此教师要再讨论订证,补充,使其较全面。

又如第三章直流电动机与发动机的功率。

通过第二章教材内容的轮廓梗概和第三章教材内容的列表对比,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开发了他们的记忆力。随后我作教学总结:

对直流发电机:

输入机械功率 P1

输入机械转矩 M1

1.空载特性(△P0,M0) 2.有载特性(P. M)

3.功率.电势.转矩方程 4、问题的重新提出。

5、练习

1、空载:

①空载特性曲线及特点 ②电势建立的过程

③电势建立的条件

2、有载:

①外特性曲线U=?(IL),U=Ea-IRa及特点,端电压下降的原因。

②并励、积复励、差复励及过复励的.特性。

③功率平衡方程:P1~P, P~P2, P1~P2方程。

3、方程:

①电势方程:Ea=U+IaRa , Ia=IE+IL 。

②转矩方程:M1=M+M0

③效率:η=P2/P1=P/(P+△P)=(P1-△P)/P1

4、问题:

①有了剩磁,电动势是否会突然升高?

②电源内部电压降很小,电动势为什么远大于外电阻上的电压降?

③并励发电机的电压基本上不随负载的波动而变化,用的什么办法?

④如果把积复励发电机中的串励绕组反接,则此时外特性将会怎样?

5、练习:

①空载特性点如何?何为剩磁电动势?

②励磁回路得伏安特性如何?

③试说明功率、电势、转矩方程的物理意义及相互联系。

④何为铁损 、铜损 、空损和机损?

⑤并励短路电流为什么不大?

⑥复励、过复励发电机应用如何?

从上面归纳直流发电机的轮廓梗概,可以培养学生自编提纲,归纳小结的学习能力。起到以下作用:

(1)巩固所学知识。复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对于课堂讲解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复习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2)加深和扩展知识。复习能加深和扩展知识,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并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每次复习都应该包括着一些新的内容;如问题的提出,材料的重新排列,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观点等等。

二、“领会”——是最低层次的理解,但比“知识”要求高。它要求学生在与以前教学情境有些不同的情况下,把握实质性的知识。显然,这里已渗透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的智力要求,以及对适应能力和定向能力的要求。

在《电机与变压器》第七章中,讲完三相异步电动机基础结构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与转子间并无机械连结,为何在定子绕组中通入三相交流电压后,转子就会旋转?并布置如下思考题:

当磁场顺时针旋转时,处于磁场中的导线框是否转动?转向如何?若磁极逆时针旋转,上述情况又如何?

在讲述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之前,作上述准备有以下好处:

1、建立悬念。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建立悬念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复习并运用原有知识。以前所学的电磁知识的掌握在电机原理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是电机内容教学手段与要求。特别在电类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连贯性是同行们公认的一条教学规律。

3、突出必须具备旋转磁场这一关键条件。在上述思考题得出正确结论后,很容易地将鼠笼式转子代替导线框。问题的解决很自然地剩下关键条件:要使转子转动,就必须要定子提供一个旋转磁场。这样,旋转磁场产生问题必然成为学生迫切弄淸的问题。

4、为后述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述思考题的分析讨论可得结论:导线框与旋转磁场转向一致;导线框不可能大于、等于旋转磁极转速。这样就为讲述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向、转速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布卢姆教育目标(认识领域)分类学特点简析》、河北师范大学报88年2期 《电机与变压器》(劳人板版)《教育学》

篇11: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论文

百花绽放,江河奔涌,百鸟争鸣,虎啸猿啼:自然界的生命在以不同的形式宣泄着自己的情感。自古人类也以不同的形式宣泄着生命的情绪。文明时代,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课程标准》赋予作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使学生痛快淋漓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发泄对生命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既然“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那么,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写作课上打开情感活动的大门,让他们的情感宣泄出来呢?

一、要打开学生情感宣泄的闸门。

打开第一扇:允许学生写不规范文体。当我们陶醉在美文营造的氛围中,当我们醍醐灌顶般得到心灵的大彻大悟时,谁还会在乎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文体吗?(这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和初学者而言,也是习作的第一步,当学生能抒真情,说真话时,我们再慢慢规范其文体。)

打开第二扇: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功利目的会给学生无形的压力,阻塞情感的宣泄。

二、要疏通学生情感宣泄的渠道。

这有三步:首先,允许学生“惊涛拍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学生打开情感宣泄的闸门,就会文如泉涌,汩汩滔滔。 我曾以“1234567”为话题让学生作文,一个学生以《鬼屋》为题,写办公室里的七个老师。 …… 英语老师是个温柔的杀手,一个眼神看死你。她戴着近视眼,而且镜片是有色的滤光的,我就是第一层被滤去的光…… “哼!说!这答案哪儿弄来的?”“昨晚上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做出来的!”我理直气壮的回答。“鬼才相信!你能做出来……” 我看见了老师蔑视的眼神,随后她的"两个眼珠子变成了纯白色,我自然就从那里消失了……,是呀,那里岂能容我?!我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它弥漫着,澎湃着,变成了无边无垠的恨,继而又化成了一块铺天盖地的钢,等着瞧,早晚有一天,我的分数让你惊讶得闭不上嘴。 …… 《鬼屋》写出了一个学生心中的老师,倾吐了聚集在他内心的“仇恨”,也表达了他不甘落后的强烈愿望。

其次,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学生懂得了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文章是心声的外露,是自己对自己的情感倾诉。让自己的文章感动自己,归根结底离不开用心写作。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与他人分享快乐,沟通见解,共同提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了解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剔出思想中的沉泥滥藻,让清澈的情感之水自由流淌。 我的班上,曾有一个父亲因车祸身亡的异地单亲学生。和别的插班生不同的是:他一进班,我和同学们都特别关心他,生活上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可他依然寡言少语。还是一篇题为《深沉的爱恋》的作文让我们看到了他敞开的心扉。在文中他叙写了自己对父亲深沉的爱和无限思念,以及与后爸之间的隔膜,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而脆弱的花季少年形象。

最后,应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让生命之水一泻千里,但不泛滥成灾。 我的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都是“爱情”惹的祸》 我和他在B班认识,由于英语都不错,所以很聊的来,由于同路,有时放学一起回家…… 后来我爸妈知道 了这件事,每天都对我苦口婆心地说教,我说什么他们都不相信,仿佛我和他之间已经超越了关系……后来我们沉默了……再后来,我发现我真的喜欢上了他。 一天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回家,刚走到村口,不知我爸从哪儿冲了出来,不问青红皂白对他一阵拳打脚踢,同学们目瞪口呆,我手足无措……最后只听见我爸对他吼:“滚!别让我再看到你……” 他转学了,真的没有再来过。 也奇怪,他走后我们真的没有再联系。 现在我知道,那不是爱,是一种青春的萌动吧? 情感发泄了,相信她的心也轻松了许多,因为她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不解、痛苦与茫然都倾泻了出来。由于老师的疏导,打开闸门的水没有冲破堤岸。

面对这样的作文,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失色,这是情感的需要,是健康的,也是正常的。老师只需要正确引导,关心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将作文与做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给他们创造发泄机会,他们就会顺利地走人生的“沼泽地”。

三、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打开了宣泄的闸门,没有激情之水涌出,也是普通现象。所以,我觉得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做生活中有激情的人。让生活的浪花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弹拨学生感情的琴弦。著名作家苏叔阳身患癌症,但仍然笔耕不辍,新作迭出。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他说:“作家对生活要有激情,对疾病不要忧愁烦恼,要珍惜生命。现今我已步入老年,白发当花看,人生是一道诗。”他的这段话感人至深。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充实,紧张,乐趣无穷的阶段,也是最富有激情的人生转折时期。只要我们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将真情实感根植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就会指导出好的文章来。

四、要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

有生活激情还要加上老师的引导艺术才能写出情感激荡的文章来。我引导学生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以小见情,减少“满园春色,却没有一朵娇艳”的遗憾,创造“风景这边独好”的效果。我曾给学生留过这样一个实践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父母可能给孩子洗过很多次脚,可许多孩子却是第一次给父母洗脚。当他们第一次用眼睛,用手触摸到父母双脚的那一瞬间,情感的闸门便被汹涌的潮水冲开了。 我还指导学生作文条理要清晰,结构合理严谨,语言要自然流畅,立意要不同一般,构思要新颖巧妙。

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会发现生活中无数感人的细节,课堂上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家庭中处处充满难忘的亲情,他们的情感会禁不住奔流汹涌。所以,笔者认为作文的本质就是: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

篇12:浅谈数学教学尝试的生活化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尝试的生活化论文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同时用获得的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可以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

另外,模拟现实场景,化静为动,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如相遇问题中“相向、相对、相背而行”这些概念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走一走、演一演,让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领悟这些概念的内涵。又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大多数同学已认识了人民币,静态的“认一认”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尝试设计了动态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这样的情境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获取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 - + - ,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相沟通,我们的数学就一定会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

四、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算出水上升的体积。要回答“十月份,明明的爸爸每隔四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两天休息一天,明明每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奶奶,问选哪些日子比较适合”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问题,只要采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可解决了,多么简捷!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米,小红的身高是1.5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5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我们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同时应注意,不能把数学完全降低到经验型的范畴,譬如说计算教学,它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说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为计算还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让学生掌握。另外,在创设生活情境的环节中,教师一方面要在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的摆设。

篇13:高中数学尝试教学理论研究的论文

高中数学尝试教学理论研究的论文

尝试教学理论很值得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展开教学实践。无论是对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还是引导学生们对于新知的应用展开尝试,只有经过积极的尝试后才能够检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才能够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改变定式思维,增强探索研究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中,思维的模式是比较重要的。数学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一个简单的方程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内容偏简单,对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聚合思维等要求不高。而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让学生们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析与理解数学内容。而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以及解题思维模式,是数学教师必须掌握的能力。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任意三角函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进行尝试教学。在课程的开始,教师提出问题:“有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请量出三个角A、B、C的度数以及三条边a、b、c的长度,并求出sinA、cosA、tanA以及其它每条边所对应的角的三角函数。”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先进行自主的测量,对其各个角度进行尝试性的求解。之后教师再安排多个角度的测量,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测量。最后再设置表格,研究其变化规律,最后作出三角函数的图象,最终由教师进行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在不断地尝试过程中,加深了对三角函数的理解以及印象,将三角函数的变化规律转移到了对于图象的理解上。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将三角函数上的知识迁移到了图象表达上去。在整个迁移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并适时地去纠正学生的一些误区,最终进行相互补充,这样可以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二、主动学习,尝试过后再讲解

尝试教学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高中数学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在对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上,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以及各种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入了解尝试教学法的特点,把握其中对于迁移理论的应用,进而促进尝试教学方法的成功运用。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与方程》里椭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从圆的方程着手,逐步深入到椭圆的学习中。如可以让学生们按照书本的内容,对圆的方程进行转变,自主尝试改变;也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自己输入变量来观察椭圆方程的变化以及与圆的方程的关系。通过电脑自动呈现方程,学生们再来进行尝试验证理论,最终教师演示动态的方程变化,并通过画图来讲解椭圆方程的有关知识。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将以往学习的三角函数、圆的方程等知识迁移到对于椭圆的认识过程中,并运用曾经学过的知识来解析椭圆方程。当然,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视,及时对他们进行点评指引,引导学生。此外,不仅椭圆的学习中可以应用尝试教学法,在双曲线等知识的教学中也可以应用。

三、熟练掌握课堂操作,高效进行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当要应用教学方法、手段的时候,第一要熟练教学方法中的操作流程、目标指向、内容含义等。只有熟练掌握教学方法,才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流畅贯通,对于课堂中的每个阶段才能做到掌控自如。这样也有益于学生的思考,而不至于因教师的原因使课堂低效化。如在“充分必要条件”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准备练习、第二步出示尝试题、第三步自学课本、第四步尝试练习、第五步学生讨论、第六步教师讲解、第七步再次尝试。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由开始A→B的必然推理慢慢演变为B→A的充分推理,这样在相互转换中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综上所述,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学生的理解方式、思维模式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篇14:引导探究的教学尝试的教学论文

有关引导探究的教学尝试的教学论文

问题·猜想·实验——引导探究的教学尝试

摘要:引导探究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的主要方式,以科学探究中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从而将课堂教学与探究活动结合起来,既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问题;猜想;实验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3]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我们以问题、猜想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1 以问题引导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具有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层层递进地思维,带领学生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靠拢,最后达到将“未知区”转化为“已知区”的目的。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问题与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展开讨论,自主地解决问题,并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如在学习“镁的提取及应用”[5]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链(表1),让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探究。

表1 “镁的提取及应用”中的问题链设计

编号 问题 意图

①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Mg2+,能不能像制取粗盐一样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取MgCl2? 认识Mg2+的水解

② 如何实现Mg2+的富集和分离? 了解Mg2+的富集

③ 是不是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剂?

④ 从综合角度考虑选用哪种试剂作沉淀剂好?为什么? 选择合适的试剂

⑤ 如何由贝壳制取氢氧化钙?

⑥ 如何由氢氧化镁制得无水MgCl2? 实现Mg的转化

⑦ 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实现由无水MgCl2到Mg的转化?为什么?

⑧ 设计完整的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电解产生的Cl2如何处理? 归纳Mg的提取

⑨ 镁有哪些性质? 了解Mg的性质

⑩ 镁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有哪些?含量如何?

通过一个接一个问题向前推进,学生沿着问题所提供的线索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领和导航的作用,教师在其中所做的适当讲解则起到了支持作用。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也才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2 以猜想引导探究

科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猜想不断被证实的过程,因此,猜想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途径。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和化学知识,对未知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做出的合理的判断。但猜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更不是胡思乱想,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地点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明确因果联系,强调逻辑推理,同时容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猜测、想象。通过猜想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同时又在不断地在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释中多角度地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增强体验。

根据两个或两类不同物质所具有的某种共性,推出其中一个物质可能具有另一个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而形成猜想。如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6]教学过程中,为了研究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我们创设了如下问题:

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对醋酸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A.加Zn粉;B.盐酸;C.NaOH溶液;D.CH3COONa(s);E.NaCl(s);F.Na2CO3

类比化学平衡猜测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①加Zn粉,向正方向移动;②加盐酸,向逆方向移动;③加NaOH溶液,向正方向移动;④加CH3COONa(s),向逆方向移动;⑤加NaCl(s),不移动;⑥加Na2CO3,向正方向移动。然后结合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来验证这些猜想的准确性。

又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7]教学中,针对SO2的性质,可以类比于CO2,让学生们展开的一些猜想:①SO2是非金属氧化物,类似于CO2,有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水、碱、碱性氧化物等反应;②从SO2的化合价看,SO2中的S元素为+4价,化合价可以升高, SO2可能具有氧化性;③从SO2的化合价看,SO2中的S元素为+4价,化合价可以降低, SO2可能具有还原性;④SO2有漂白性(这一点可能是从预习课本知识得出)。

从特殊、个别事实,所获得的认识或规律,通过归纳提高到一般的认识和规律,这又是猜想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有机物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几个具体物质的研究推导出一类物质的性质,如学习了溴乙烷的性质后,就可以推测出卤代烃的相关性质;学习了乙醇的性质后,就可以推测出醇的相关性质。在“钠、镁及其化合物” [8]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已有Zn + FeSO4 = ZnSO4 + Fe等的知识,归纳“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结论,从而猜想:Na排在金属的前面,应能把CuSO4 溶液中的Cu置换出来,实验中应该会出现红色的固体沉淀。由此设置“Na与CuSO4溶液发生怎样的置换反应?”的探究活动,从而认识金属和盐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类事物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根据化学现象和资料的某些重要特征,通过分析现象、整理资料也是形成猜想的一种途径。如在“盐类的水解”[9]的教学中,为了探究不同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引导学生先对物质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或认识进行猜想(表2),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认识“谁强显谁性”的水解结果。

表2 对不同类型盐的水溶液酸碱性的猜想

组别 盐的代表 猜想及依据

强碱强酸盐 NaCl、KNO3 呈中性,NaCl水溶液呈中性

强碱弱酸盐 CH3COONa 、Na2CO3 呈碱性,Na2CO3俗称纯碱,可能显碱性

弱碱强酸盐 NH4Cl、Al2(SO4)3 呈酸性,弱碱强酸盐与强碱弱酸盐可能存在对应性

在学生进行猜想时,教师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回忆与猜想有关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在猜想中获得的新知识整合起来。在验证后,还应要求学生将事实和原先的猜想进行对照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3 以实验引导探究

实验既是探究的基本环节,又是探究的有效载体,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物质,学习化学是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新课程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倡导“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在苏教版教材中设置了“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在“蛋白质”[10]的教学中,为研究蛋白质的性质,可以设置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1:取两支盛有蛋白质的试管,分别加入蒸馏水及饱和硫酸钠溶液;

实验2:取3支试管,各装入3mL的鸡蛋白溶液,一支加热,一支加入少量乙酸铅溶液,另一支加几滴浓硝酸溶液后微热。

实验3:用两把镊子分别夹一小块凝固的蛋白质与一根头发或一根棉纱线,在酒精灯上灼烧,闻其气味。

又如在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11]教学中,同样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实验1:①氧化铝和水;②氧化铝和酸;③氧化铝和碱。

实验2:①氢氧化铝和水;②氢氧化铝和酸;③氢氧化铝和碱。

实验3:①由氯化铝制氢氧化铝;②由偏侣酸钠制氢氧化铝。

以实验引导探究,不仅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同时又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的变革。

以问题、猜想和实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只有遵循了知识的生成规律、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篇15:《尝试》教学设计

《尝试》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从来不曾引人注意的小蜘蛛带给我们的启示却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大家快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认读生词、生字。

4.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师生共同归纳出提纲:兵败逃走---观察蜘蛛----受到鼓舞----赢得胜利。

结合提纲,请同学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潜心品读,体悟哲理。

1.学生自学。你认为布鲁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再读课文,勾画有关的语句并做批注,边读课文边写感受和体会

2.小组合作。与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1)布鲁斯躺在一个破旧的小茅屋里,疲倦地听着雨滴的声音,他感到灰心丧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2)布鲁斯轻轻地叹口气,悲观地摇了摇头。

(3)布鲁斯受到了莫大的鼓舞,猛地站起来,喊道:“我也要试第七次!”

……

四、联系自我,深化主题。

(1)让学生说说从文中受到哪些启发,说完之后把说的内容记到小本本上。

(2)搜集有关挫折与失败的格言警句。

(3)说说自己曾经“尝试”的经历与感受。

五、学习生字,完成作业。

(1)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总结规律,加强比较,加强反馈矫正,提高巩固率。

(2)完成书写作业。

设下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

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勾画、朗读、感悟、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所感所想。

开发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

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也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优势,省时高效。

人生的两个机会

美国加州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的冬季大征兵中他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

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爷爷说:“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

爷爷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

是啊,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好机会,一个是坏机会。好机会中,藏匿着坏机会,而坏机会中,又隐含着好机会。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视角去对待它。如果用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那么坏机会也会成为好机会。如果用消极颓废、悲观沮丧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好机会也会看成是坏机会。

温馨提示:人生的际遇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机会。对那些乐观旷达、心态积极的人而言,两个都是好机会。对那些悲观沮丧、心态消极的人而言,则两个都是坏机会。

(一)看拼音写词语。

ōu  zhōu qīn  lüè  wán  qiáng  xiōng  è

(  )  (  )  (  )  (  )

zhī  zhū  shāo  wēi  chéng  gōng  yǐn

(  )  (  )  (  )  (  ) 蔽

(二)填空。

阴雨(  )(  )  寂静的(  )  英勇的(  )

灰心(  )气  破旧的(  )  闪亮的(  )

寡不  敌  (  )  莫大的(  )  激烈的(  )

(三)阅读理解。

1.小蜘蛛一次次顽强的面对(  ),终于在第七次(  )地把闪亮的丝挂到了对面的墙上。心灰意懒的布鲁斯正是因此受到(  ),重振军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赢得了最后的(  )。

2.《尝试》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不向逆境屈服)。

篇16:尝试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学法统治着课堂,学生参与意识差,课堂教学效率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如此困境,出路在哪里?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尝试教学法,其“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教学观念与策略,目标明确,容易操作。上学期我市正式开展“尝试教学“实验研究,我校也被密山市教育局确定为实验试点学校,开始了尝试教学法的推广与实验。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指导思想明确

1、成立“尝试教学”领导小组

组长:杨光辉

副组长:程炳辉

组员:杨晓露高春菊刘学成张冬梅张祖梅林立王莹莹

2、领导小组召开了有关实验研究的组织筹备会,对研究的各项工作作了统一的安排布置,协调各部门,一切为课改服务,学校文化班级布置增添“尝试教育”内容,为课改营造氛围。使实验活动开展有序、顺利。

二、全面动员,认真组织,扎实实施。

学校根据活动方案,认真组织、扎实实施、开展了各项动员学习活动。为了方便教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校提前准备好了学习材料,人手一份,学习时采用讲座互动、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保证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反思体会。学习结束后要求每位教师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写一篇学习反思心得体会,相互听课、按尝试教学法标准评课。把学习尝试教学法的收获切实落到实处。

三、试点尝试,课堂不再枯爆。

我校首先倡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习相关理论,《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新论》等著作成为教师的案头必读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成为教师改变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策略。学校每周安排一天作为尝试教学法专题教研活动时间,采取先集体备课再上课、课后集中评课的程序,开展人人上课、人人说课、人人评课的教研活动。这样扎扎实实抓了一段时间后,我校教学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均能较熟练地掌握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上起课来得心应手,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增强,课堂不再沉闷,学生被推到了学习的`前台,他们能自学,而且效果良好。

实践让教师们受益匪浅,纷纷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尝试教学法,并且加以研究改进。我校举办了两次“尝试教学法讲课赛”,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效应。大家对“六段式课堂结构、五步尝试教学法”领会很深,认为尝试教学法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如今,我们学校尝试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学校一项教学常规工作。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尝试教学法公开课,做到上公开课前,先由本人写好教案,然后集体备课,上课后集体评课。通过这种“备课——上课——集中评课”的课堂教学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四、推广运用,教学质量明显挺高

尝试教学法在我校各学科的成功运用,证明了它的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因为学生已掌握了相当的基础知识,且具有一定的自

学能力,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角度开展尝试教学,让学生自主尝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从本学期开始,尝试教学法在我校进入了推广阶段。在推广应用尝试教

学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几个过程。推广初期,由于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更重,对这一教学法的内涵和魅力了解不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校领导层面重视也不够,只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提些要求,并未认真抓落实,因此课堂教学变化不明显。

面对这一情况,我校召开了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尝试教学理论,探讨尝试教学法的现实意义,了解尝试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反思我们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实践中没有掌握其精髓。

开学初我校将骨干教师集中起来成立了“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小组”,采取“试点研究-+形成模式_+推广运用_深化拓展”的工作流程,逐步推广尝试教学法。要求全体教师用尝试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接着召开现场研讨会,组织学校教师先观摩课堂教学,然后采用自评,再由尝试教学法成员点评,最后集中教师智慧,提炼出各学科尝试教学的一般模式在我校推广。语文学科总结出了“自主预习一+尝试练习_+自学课文_+小组讨论一教师讲解_+课堂练习一评价拓展”七步阅读教学模式,后英语、数学、思品等科也分别总结出了各具特色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又以改进,产生了许多变式。

五、创新发展,助推新课程。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除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思维的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在学习中,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育质疑、好问的习惯与创新的精神。

尝试教学理论注重在尝试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强调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具体到学科教学中,教师

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他们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尝试教学理论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把尝试教学的研究同新课程结合起来,对深入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们高度重视尝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与发展,始终把推广尝试教学法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尝试教学研究”课题实验,组织全体教师反复学习尝试教学基本理论包括尝试教学法的理念、思想、特点和结构。要求教师在构建运用学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超越模式,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兼容并收多种教学理念和模式,使之更加丰富,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们还逐步感悟到,“尝试”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学科教学,也适用于学校各项工作,并能很好地服务于当今的课程改革。实践之路让我们更加认清了尝试教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它凸显了人本理念,教师群体掌握了它,不仅改变了自身的教学方式,而且走上了终身学习的道路,推进了县域内学习型学校的建设。

篇17: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尝试论文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的尝试论文

摘要:《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技工类院校的一门专业技术主干课程,本文分析了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授课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和研究,逐步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和相应修订的措施,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善

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技工类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主要讲述机械加工工艺的理论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等传统工艺知识。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以及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大的意义。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实用性强,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一些理论概念和工艺原理等知识对于无任何生产实践经验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如何能够深入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是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只有对课程不断的研究讨论和分析,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方法,才能解决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新型教学方法

作为职业院校专业课任课教师,我尝试采用以下若干种方法进行授课:

1.1分组讨论法

在“确定车床主轴加工工艺”这个学习环节中,主要内容是学习CA6140车床主轴的选材、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为了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直观地展示整个车床主轴的加工工艺过程,我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大致了解车床主轴的加工工艺过程和所牵涉到的机床与加工设备,接着引导出车床主轴机械加工的中心加工工艺路线。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这时学生会依据车床主轴的材料、毛坯、热处理等性能特点,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和实操的部分经验,进行热烈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派一名代表在讲台上阐述他们的机械加工方案,最后再由我来对各方案进行点评、归纳、总结。这种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客观上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交流沟通探讨的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个案教学法

通过生产实习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机械加工工艺学的知识,例如“夹具的定位分析与计算”这个学习环节我会拿着一大一小两个V形块和一粗一细两个铸铁圆柱棒进教室,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互动,进而讲授V型块定位误差的计算方法,这样以具体实物作为教学载体,能够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分析和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1.3情景教学法

例如,“产品的装配”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课本上以文字叙述为主,过于单调和枯燥,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我就在网上专门订购了几辆儿童玩具“卡叮车”,将它们带上课堂,在同学们好奇又深感兴趣的情况下让同学分别尝试着按照说明书进行组装和调试,在组装的过程中每到一个关键的环节我就会及时的指出这个阶段叫做“套装”,它是以谁为基础元件,这个过程叫做“组装”,这个过程叫做“部装”,这个过程叫做“调试”......,通过这样的教学情景设计,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知识,原本单调枯燥的概念和术语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且难以忘记,加深了学生对概念性和专业术语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直观、清晰、趣味性强,学生不抵触,乐意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4现场观摩教学法

典型零件加工这部分教学内容与机加实习紧密联系,如果单纯理论教学,学生很难理解,我尝试着带领学生进入校内生产实训车间或联系工厂机加车间,零距离的观摩轴、箱体、齿轮、连杆、套筒等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告诉他们这是“跟刀架”,那是“中心架”,这是“百分表”,这是“滚齿法”加工齿轮,那是“一面两孔”法加工箱体......,通过这些直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在生产一线的观摩,还能让学生了解到生产现场的工艺流程和安全文明生产制度,为同学们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打下“提前量”。

2反响与反思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学过程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同学们普遍反映,没有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课堂不枯燥,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直接与生产实例相接触,将课本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灵活运用,增强了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更加“接地气”。从我作为教师的角度来看:没有了过去死板的说教,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更多的像“主持人”,引领着学生一步步探求知识的"真相,达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这不正是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所孜孜以求得教学理念和教学境界吗?

3结束语

本篇论文是本人作为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切身感受,经过深思熟虑总结而成的,本文的主旨主要是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在长期的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诸如,教材陈旧,侧重点不突出,教法落后,学生学习教条,与生产实践脱节等客观问题,对此前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并且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教学方法,并初步尝试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践,结果收获较好,通过教学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当中现场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达到了课程的开设目的和教学成果。总之,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肩负国家、社会、家长的重托,要敢于打破旧格局,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突破、进行改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改善,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成果落地开花。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才能把学生打造成为符合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制造行业的高技能人才。

★ 小学拼音教学论文?尝试让学生主动学拼音

★ 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尝试论文

★ 诊断差生心理障碍的尝试论文

★ 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

★ 分析用音乐增强历史教学实效的尝试论文

★ 尝试作文

★ 尝试演讲稿

★ 尝试 作文

★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尝试论文

★ 教学论文

财经
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