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偏颇的认识:数学知识就是告知方法、做法,会做了就学会了。于是,教师在教学中舍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比如去画一画、摆一摆、做一做。“纸上得来终觉浅”,告知了,学会了,但没过多久就忘了,因为没有体验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未经体验的数学知识,在学生心中也很难留下什么痕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在体验中理解,如何让数学课堂的魅力展现出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资料图片)
下面以我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中“画圆”的教学片段展开分析。
片段一:
1. 圆规“画”圆初尝试
师:孩子们,生活中的“圆”我们并不陌生。今天同学们可以借助圆规在纸上大胆尝试画一个“圆”,看谁画得有模有样。
学生很认真,开始借助圆规“画”圆。
在巡视中,我发现有几种不规则的圆:有凹进去一块的圆,有凸出来一块的圆,有大缺口不能封闭的圆。
2. 谈“画”圆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大家的作品,这是“鼓肚子圆”,这是“瘪肚子圆”,这是“大豁牙的圆”(学生大笑),看来用圆规要画出一个完美的“圆”还有难度。不过不要紧,第一次用圆规“画”圆,难免不尽如人意。请大家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生1:我觉得刚才画圆时,圆规两条腿张开大小没固定好,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生2:画的时候,圆规的针尖没扎稳,移动位置了。(学生边说边比画)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你们在“画”圆时,最难的是哪一个动作?
生3:旋转的时候最难,一旋转,不是点动了,就是圆规两条腿不听使唤。
师:旋转时动作不协调,旋转时你手持在哪里?
生4:抓在了圆规的腿部。
师:难怪,手扶着圆规两条腿,张开大小就会发生变化,现在觉得旋转时手应该持在哪里?
生5:手应该不碰圆规两条腿,抓着圆规的头帽旋转。
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小结:学生反思中抓住了几个关键——首先把圆规的针尖扎稳不动,定一个点;然后把圆规两腿距离定一个长度不变,抓住圆规的头帽旋转,旋转时要自然流畅。画圆看似简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课件动画出示画圆的方法,边画边总结画法: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同学们按照这种“规矩”再次画圆,边画边说画法,看看这次画得怎样。
学生画出了一个个很“规矩”的圆。
片段二:
1. 捕捉课堂生成,妙笔生花
师:我发现一位同学没有按我们总结的方法画圆,画得也很完美,了不起!一起来欣赏他是怎么画的?(学生露出惊叹神色)
学生展示画法:圆规针尖扎稳,固定圆规针脚长度,圆规不动,旋转纸张。
学生惊叹,赞美!
师:这位同学真有创意,巧妙避开了旋转一周的难度,改为旋转纸张一周,很完美。
2. 引发认知冲突,悟出智慧
师:如果我们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圆,能行吗?
学生恍然大悟:不行,要旋转黑板,要几个人抬着黑板旋转。
师:如果要你们用这种方法在地面上画一个圆,岂不是要旋转地球。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创意点赞,不过生活中还要看我们的创意是不是都合适。
3. 激活思维,引发创造
师:如果让你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大的圆该怎么办?
生1:砍两棵大树,制作两腿长长的大圆规来画。
师:厉害了!古代发明圆规就是用两根树棒捆在一起,但这个土制圆规发明好了,怎么运到操场,要多少人来旋转?
生2:一个小朋友站着不动,根据画圆的大小决定手拉手的学生人数多少,绕着这个同学旋转一周。
生3:在操场上钉下木楔子,用线绳量好需要画圆大小,一端系在木楔上,一端旋转就画出圆来。
在片段一中,由于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使用圆规,难免画出来的圆各式各样。教师让学生自主分析、同学帮着分析原因,正是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审视,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习得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怕学生出错,正所谓“错着错着就对了”,画着画着就会了。“鼓肚子圆”“瘪肚子圆”“大豁牙子的圆”都是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杰作”,让学生从“失败”中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体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用大脑思考、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嘴说、用身体去经历、用心去感悟,才能发现数学学习的魅力,才能“画”出“规矩”的圆来。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动作是智慧的根源。教师如果没有放手让学生大胆“画”圆、大胆谈自己体会的过程,就没有片段二中学生为规避转动圆规容易出错而改为转动纸张“画”圆的创意,就没有教师及时捕捉到的课堂生成,没有“砍大树造圆规”、手拉手画圆、“木楔子拉绳”创造圆的奇思妙想,更不会有为圆各部分名称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奠定学习基础。
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说:“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他们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深入而得到发展。”只有“做”才能获得真知,才能让假想、猜想转化为学生的思维火花。
(作者单位系新疆拜城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