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迎来讲座《未来深圳的五种文化形态与公共艺术契合点》,诗人、艺术评论人、深圳市罗湖区作家协会主席谢湘南带领观众回顾了过去43年深圳的重要文化时间节点,分析了未来深圳的文化发展方向。谢湘南认为,未来深圳将有青春文化、科技文化、设计文化、创新文化、拟像文化五种文化形态。五种文化形态相互交织与促进,将是深圳城市文化的正向生长值及城市文化特性。
谢湘南认为,深圳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城市,经历43年的发展与积累,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样式、文化形态与文化态度。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先锋,到90年代的文化焦虑(文化沙漠论),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文化自觉(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再到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自信(如“两城一都”建设的探索),今天的深圳正在往“文化示范”的方向先行迈进。文化心态从起伏跌宕到沉稳笃定,深圳在经历了各种文化的杂糅与洗炼之后,正在全球视野中锚定自身的定位。
谢湘南表示,未来有五种文化形态,将是深圳城市文化的正向生长值及城市文化特性。一是“青春文化”,包括多种具备城市狂欢与节庆气质的青年文化与亚文化,如音乐节、动漫节、电影节、文学季、艺穗节、城市马拉松、大学生运动会等;二是“科技(科幻)文化”。科技是未来深圳发展的基石,科技文化则是这一基石上、建筑中的灵魂表达与颜值展示;三是“设计文化”,包括深圳设计周、中国设计大展、各类设计师个展、行业性设计展等;四是“创新文化”,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现代性表述,如舞剧《咏春》,另外还有在深圳形成了广泛积累的企业文化、大厂文化、公益文化等;五是“拟像文化”,即对消费文化、生活场景、都市主义的重新编码。
在谢湘南看来,这几种文化形态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与促进的,这些文化与公共艺术创作亦有着诸多契合点,甚至可以成为艺术家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灵感及作品本身。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詹锡伟校对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