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炼精化气,怎么炼?怎么化?是谁一直在暗中保护着你?
个人图书馆-山下白鱼| 2023-08-13 10:01:50

列子去问道与关尹:我听说得道的至人,他是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他是怎么做到的?就是大水淹不到他,大火烧不死他。他站在最高处也不会有丝毫的恐惧。真有这样人存在吗?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尹告诉他说: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资料图)

这个"纯气之守’就是我们前两期文章讲到的"精华之气’。人入静的第一个阶段,是一种关注自己的呼吸内敛的过程,第二个阶段,就是由内而外,由静到动的一个释放的过程。这种释放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体的一个进化过程,释放了身体的浊气,释放了那些负面的情绪。当身体进化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这时候就可以从天地中获取那个圆满的"一’。就可以补益我们的元气,由我们的精气满满,转化为补益我们的元气满满,这是一种质的升华。

我们现实中可能认为,哪有这样的人,哪有能够大火烧不死他的,大水淹不死他的。在庄子文中,其实有这样的人,比如说"林回,弃千金之币,负赤子而趋’,别人看到那熊熊的火海,没有人敢进去,唯独林回不假思索地冲进了火海,救出了赤子,救出了那个婴儿,从火海中来去自如,毫发未损。这叫:入火不热。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大火就烧不到他,他称之为"天属’。这是上天赋予的。

还有一个"吕梁丈夫’,说孔子到了吕梁,看到一个悬崖瀑布,瀑布下面是一个水流湍急的深潭,鱼鳖不能游,连鱼和鳖在这个地方都站不住脚,可是发现有一个男子在里面畅游,在玩得不亦乐乎。孔子说,我一开始以为你是鬼,仔细一看,原来你也是个人,你是怎么做到的?蹈水有道乎?他(吕梁丈人)说,我哪有什么道?我就是不害怕而已,因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游的,我生于此,长于此,从来没认为过水会淹死我,所以我才能够沉浮自如,"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站在最高处,他也不会有丝毫的害怕。比如说庄子《列御寇》篇讲到伯昏无人,他用半个脚掌站在悬崖峭壁之上,面不改色心不跳,招呼列子一起过来,列子早已吓得汗流浃踵……。

那么到底怎么做到的?关尹说:非知巧果敢之列,纯气之守也。

当一个人身体进化到一定阶段,精气饱满以后,他既不内敛,也不需要释放,对于他来说,这时候已经没有所谓的好,没有所谓的坏,这是一种无恐怖、无挂碍的境界。

人的这种精气和元气,它都具有这种先知先觉的能力。这就是庄子说的“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他能够趋利避害,他能够先知先觉,这就解答了我们头脑中的那种困惑。我们常识认为,哪有大火烧不死的,让一个人站在火堆里试一试?

庄子在《秋水》篇针对这一个问题已经做了最详细的回答。原话是这么说的:“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以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福祸,谨以去就,莫之能害也”。

他们具有这种先知先觉,趋利避害的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精而又精,反以相天’,是精气和人的元气能够感应到的,通天下一气耳。万物都是靠气息连接在一起的,是没有秘密的,哪里会伤害到他,他提前能够知道,提前就会有觉知的。

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缘道,不喜求。所谓的"不违害’就是不去彰显自己那种趋利避害的能力,趋利避害的先知先觉的能力,只要你一彰显,你的精气就外漏了,你的元气就不可能饱满了。要像林回那样,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闯进火海,根本也没有想到火会不会烧到我。也像吕梁丈夫一样,他从来不认为水对人会有伤害,在这样的状态下,人才可以入火不热,入水不溺。非谓薄之也!能够先知先觉,能够趋利避害,一定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能成立。

从这里我们同时可以看出,真正保护我们的是我们的精气,是我们的元气,而且只有在精气圆满的时候,才能够"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只有你精气进化到一定的时候,才能从虚空之中获取那种元气的补益。

在你的身体里充斥着浊气和负面情绪的时候,人是不可能真正的静下来的。

和前几期的文章合在一起,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人入静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内敛的阶段和第二个阶段释放的阶段,都是以"息’而化的,都是待"息’而动的,这是一个"修’的过程,到了第三个境界,是一种无为的过程。到了第四个境界,那是"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样的(无不为)至高境界。"常无欲以观其妙,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这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好,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

财经
5G